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pdf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整体: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四季之美》要求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鸟的天堂》要求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月迹》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即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语文园地七》让学生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能进行创意性地编写标语。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读懂诗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的意思,并能背诵。过程与方法: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学科核心素养: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歌的意境。德育渗透: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1.师: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3.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学生自己理解大意。交流这首诗写了什么?2.理解诗题3.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三、品读古诗,领悟内涵1.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2.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学生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月——明净松——清幽泉水——清澈,欢快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3.思考:为何诗人说是“空山”学生回顾哪些诗中也出现了“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4.交流: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诗人内心宁静淡泊5.补充相关佛教知识四、感受意境1.思考: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2.补充王维资料3.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板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诗中有画:月、松、泉、石生活场景:和谐、恬淡情景交融诗人志趣:官场自好作业设置必做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选做作业:读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比较一下异同。20古诗三首——枫桥夜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自己朗读能力和品词析句的能力。德育渗透:感受古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和画面。教学环节设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揭题:枫桥夜泊。2.简介张继。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1)出示生字: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2)出示古诗,指名朗读,引导评议。(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一)品读古诗前两句1.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