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随笔(一).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研究随笔(一).doc

教学研究随笔(一).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研究随笔(一)乐从镇教育局特级教师周存辉一、教师学科研究三句话。现在,我们提出“三关注两反思”的研究模式,其实,就是三句话——“设计自己的教案,揣摩他人的高招,研究学生的生成”。教师个人备课,第一步要设计自己的教案,也就是首备,不看任何资料,关注个人有多大水平,能解决多少就多少,能设计成怎样就设计成怎样,这是真实的水平。第二步,要揣摩他人的,也就是关注别人的。看看教参,读读别人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名师的设计。拿自己的设计跟别人的设计作对比,就有了第一次反思,就会发现差距和共识。教案设计好了,就去上课。上课时就有了第三次关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成,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任务的落实,然后再看看自己原来的设计,开展第二次反思。如果一个老师每个学期磨这样三节课,相信他的提高是很快的。二、学科组建设三句话。学科组教研要注重实际效果,我也有三句话。一要学会“寻找共同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点的切入和展开”是四位教师产生的主题。那时,四个教师有四个切入点,并分别讲了理由。最后,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于是,形成了研究的话题。找自己的问题,共同的问题,不是校长布置的问题,不是科长的思考问题,是教师自己真实的问题。二要“借鉴他人的经验”。我前面讲“揣摩他人的高招”,现在讲“借鉴”。好的东西要拿过来。集体备课,强调的是他人经验的借鉴,借鉴之后需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设计,要写修改的地方跟前一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可能第二次改动的比第一次还差;可能第三次改动比第二次稍好。如果教师有反复二次、三次修改的环节,并写出自己的理由,他就在这样的修改反思中得到提高。三要“提升团队的素质”。我说:“一个好的研究团队,一定能带出一个好老师;一个好老师也能够引领一个团队素质的提升”。校长、主任、科组长应该是把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至,同时也能提升别人水平的引路人。现在,大家在说“磨课”。知道有的学校是怎样做的吗?第一:几个人共同设计一个教案,一人上完后几个人分别跟踪。一个跟踪语言,看他会不会讲太多?第二个看板书设计;还有一个看时间控制,如果时间不够怎样办?你就要准备材料,让学生读书。如果时间超了怎样办?要砍教学环节,精简教学内容!这都是教学细节啊!每一个人管一个方面跟踪。如果学校有教学水平较差的教师,需要专业发展,需要提升素质,我们可以这样一节一节地“磨”。由此来看,团队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学科组建设,不需要天天想新点子,不需要周周搞研究活动,不需要月月组织课题研究,需要找一个真实的问题让大家共同研讨,一直到问题解决。教研活动是为了把教师从机械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加重负担。当然,教学研究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今天研究可能很“累”,但明天的教学会更轻松。(本文源于2010年12月2日沙小语文研究活动后的讲话录音。感谢劳村联校陈丽娴老师在百忙中整理。)教学研究随笔(二)周存辉“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学校听课,我发现许多细节都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特别是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学到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掌握了。教学以“我”为中心。“我已经教了。”“我”完成了“教”的任务,至于学生“学”到了没有,要么是“课堂上没时间管”,要么是“待作业处理时再说”。也许,这是一些老师不思考问题,不研究效率,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进行课堂改革的症结所在。下面,我列举一些常见的课堂现象,以引起教师对教学实效的重视。要发现学生真实的问题例一:“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课上,老师发了一张练习纸,要求每个孩子从四幅图里面分割图形,并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做完,教师讲解,给出答案。学生判断自己的练习,正确的打勾,错误的放那里。这时,听课的一位专家收集了几份老师没有注意,学生也没有更改的练习题进行评点:“这些本来很简单的图形,分割成两块或三块图形进行面积计算就可以了,但这些学生却分成八块或十多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关注这些孩子为什么这样思考,为什么这样分割,也就是说,教学要从学生错误的题目里面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了解他当时的思维状况。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平时,你班上有多少学生会做错类似的题目?他们错在哪里?你打算如何更正它?又怎样去弥补它?回答了这些问题,你的教学就会得到改进。不要止于“预设的答案”例二:语文老师教《大自然的秘密》。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她认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但让学生汇报时,很多学生无法回答,教学预设与生成未达成一致。面对这一情形,该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但有的老师会跳过问题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他认为,“讲解”比反复问答案要节省时间;有的老师会不停地问学生,答错了的请坐下,一直问到自己预设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