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回顾与产生的共识.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改的回顾与产生的共识.doc

课改的回顾与产生的共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改的回顾与产生的共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审视初期的一些做法:强调了对原有的数学课程的批判后,是否还要去继承;在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是否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作用;……或许这些都是常识,但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往往连常识都会迷失,迷失在被煽动起的浮躁中。”(徐青松,“直接导入,充分想象,自然提升”,《教学月刊》,2006年第五期)一个实例:“不妨请‘外行’来听听数学课”(《小学教学》2010年第6期)教学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片断一:教师出示问题: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师:谁会列式?生:12÷3=4。师:(板书12÷3)12÷3你们会算吗?生:(整齐响亮地)会!师:那好,请大家用三角形摆一摆。学生摆,教师巡视,请一名学生往黑板上摆。刘老师:学生明明说出了12÷3=4,老师为什么视而不见,不板书得数呢?陪同者:老师只要求学生列式,没让学生说出得数,列式是列式,计算是计算。刘老师:全班学生都说会算,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算的,而非要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陪同者:可能老师认为……不能这么快说出得数,而操作很重要,所以大家都来摆一摆。刘老师:这样太不自然了。片断二黑板前的孩子摆成的三角形是4堆,每堆有3个师:他摆得对吗?分成了几堆?生:对!分成了4堆。老师在算式后面接着板书得数“4”。师:刚才我们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了得数。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想,“12÷3”还可以怎样想?教室里一片沉寂。刘老师:还可以怎样想呢?我也不知道啊。陪同者:还可以想乘法口诀呀!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3=4。刘老师:(恍然大悟)哦,没想到。片断三讲解完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老师又进一步追问:师:“12÷3”还可以怎样想?几个孩子答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刘老师(疑惑地):还能有什么方法?陪同者:说不准,看看教材上是怎么写的。我俩开始翻教材,只见教材上写着:第一只分3只,12-3=9;第二只分3只,9-3=6;第三只分3只,6-3=3;第四只分3只,正好分完。生:还可以一只猴子一只猴子地分,分给一只猴子就减一个3,……师:(喜不自禁)这位小朋友真不错!……生(迟疑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3+3+3+3=12。一只猴子分到3只,2只猴子分到6个,……师:你真聪明!也奖你一颗五角星!刘老师:(皱着眉头)怎么搞得这么复杂啊?陪同者:这不是复杂,这是算法多样化。现在的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刘老师:可我怎么觉得很牵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片段四师:请小朋友看黑板,现在有这么多种方法来算12÷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生:我喜欢减法,因为它最特殊。师:不觉得它很麻烦吗?生:不麻烦!师:谁再来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生:我最喜欢加法。师:为什么?生:因为我喜欢做加法,不喜欢做乘法。师:(无奈地指着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没有喜欢用这种方法的?有少部分学生响应。师:其实,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最简便的方法。以后我们做除法时,就用这种方法来做。刘老师(很困惑地):老师到底想问什么?学生答了,她又不满意,也不理会。陪同者:这一环节是算法的优化,多样化以后一般都会优化。前面两个学生说的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没办法理会。刘老师:那些方法不是她自己硬“掏”出来的吗?好不容易“掏”出来的东西,这会儿又瞧不上了。他的学生可真不容易当啊!作者的反思:“她的感受很本原,很真实,……恰好击中了数学教学的积弊,惊醒了我们这些‘局中人’。”教学中的现实目前,教师要上出一堂大家都认为好的课,真难!如果课上不注重情境设置、与生活联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评课者就会说上课教师‘教育观念未转变’,‘因循守旧’;如果课上注意了这些,评课者又很可能说‘课上得有点浮’,‘追求形式’。教师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谢惠良)当前的几点共识第一,由片面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转而认识到了数学教学不应停留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不能以“生活味”去取代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第二,由片面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转而认识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可能事事都靠自己相对独立地去进行探究,恰恰相反,学习主要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更必然地有一个优化的过程。第三,由片面推崇“合作学习”转而认识到了教学活动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更加重视实质的效果。第四,由片面强调“动手实践”转而认识到了不应“为动手而动手”,并应注意对于操作层面的必要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