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科技专题复习考点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内容: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③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⑤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①“”。主张先有理后有气,理是本源即三纲五常。②“”。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影响:(消极)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⑥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走向了极端;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的方法获得“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的认识论是求“理”只需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主观唯心主义)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①太平天国三结合: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②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变法制造依据。③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④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升华认识:2.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考点二:成就突出的古代科技②印刷术:隋唐已有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③指南针: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已学会使用“指南针”,并把指南针应运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创造了条件。④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记载了火药的制作方法;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成为了欧洲社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2)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3)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