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产生意义是:(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②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5)改变了口语时代的社会结构。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1)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2)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3)。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在研究人的自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4.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媒体,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姿态在狭义上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态,在广义上也把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等包括在内。体态的五种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5.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体的组织性。6.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7.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达成共识。8.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9.选择性接触: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10.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1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根据这种高度的对应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2)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3)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12.“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格伯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