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2、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惊心动魄”造句。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课前准备:1、歌曲《为了谁》2、收集抗洪抢险的有关感人资料。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通过朗读短句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为了谁》,进入情景2、揭示课题,简介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1)字词:兼嶙峋虐坠烁(2)词义:a、日夜兼程b、惊心动魄c、铮铮铁汉d、摇摇欲坠e、劈波斩浪f、嶙峋2、思考分段,理清脉络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第二段(2—5)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三、学习第一段1、范读第一段2、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灾情危急,奔赴战场)3、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语句。4、第一层的句子较多地使用了短句,词组,感叹号,为什么?并指导朗读。(1)连用“!”醒目地表示水情的异常严重和情况的十万火急。(2)短句、词组等形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交代了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非常情况之中。(3)朗读时声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5、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出英雄气概。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大江保卫战》。上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这堂课我们就围绕两个重点,去感受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去领略人民救星的崇高精神!(板书:铮铮铁汉人民救星)【第一课时已经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两个重点,第二课时开始重新提出两个问题,也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人民解放军保大堤、救群众的感人场面。(默读课文,汇报)【总体把握人民解放军保大堤、救群众的感人场景。】小结:课文的2-5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场景。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1998年7月27日凌晨两点,当我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灾情就是命令,四百多名官兵迅速赶到现场。他们是如何与洪水决战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并且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感动,并试着把它读好。(出示第2自然段)(2)、找到令你感动的句子了吗?愿意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交流感受。)【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人民子弟兵不畏危险、奋勇救堤的感人场景。此段中对战士们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得极为传神,读来格外惊心动魄。让学生们品读这段,为的是充分感受战士们的献身精神。】A、官兵们……保住大堤!体会“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只有一个念头”等词句。小结:战士们肩上扛的是沉重的沙包,脚下是泥水,还夹杂着嶙峋的片石,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大堤,保住大堤!保住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尽管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但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次引读)大堤,保住大堤!B、战士们……加油!体会:这是战士们在面对洪水、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男生读)C、一个个……伤痕累累。体会“奋然”、“伤痕累累”、“鏖战”等词句。小结:战士们毫不畏惧,高声喊着口号,奋然跳入水中,没有犹豫,没有胆怯,用生命之躯作为屏障去阻挡肆虐的洪水!可怕的洪水冲垮了堤坝,冲毁了房屋,却冲不倒战士们誓死护堤的信念!女同学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女生读)多么英勇的战士啊!可是,(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伤痕累累)【通过重点句的品读,加上教师适时的概括描述,更深更细致地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为理解“铮铮铁汉”打好基础。】(3)这段话是人民子弟兵与洪水进行大决战的情景,这惊心动魄的抗洪场面,作者用了这样一幅对联进行了高度概括。(出示对联)一起来读好它。(齐读)【对联是对抗洪场景的大概括。】(4)让我们再次却感受一下当时那紧张而又刺激的情景。(多媒体播放抗洪片断)【事情发生在98年,如今的学生当时是尚未懂事的孩童,因此书上的描写学生们只能抽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