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欣赏与判断.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4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美的欣赏与判断.ppt

美的欣赏与判断.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谋生——自然人生;荣生——道德人生;乐生——审美人生。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到自己坐在西山顶伸开腿随意游目,眼底尽是奇景。他亦倾壶喝至酩酊大醉。及暮色四合,他仍然流连风景,不愿归去,顿觉心凝形释,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感悟到以前的游历实在不算游历,这次游西山才是真正游历的开始。乐生不是不要谋生、荣生,相反乐生必须建立在谋生、荣生的基础上,但是,乐生也必须超越谋生与荣生。人生的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乐生中包含有谋生和荣生一样,在谋生与荣生中也有一种乐生的快乐。梁启超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一、审美客体条件2、事物的审美特质。一方面是说事物必须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是说美的特质不同,美的表现也不同,譬如杨柳与青松,柳喜暖,松耐寒;柳枝柔,松挺拔;柳落叶,松长青。正因为如此,在它们进入审美视野之后,其审美性质明显有别。杨万里咏柳:“柳条百尺银塘,且莫深浅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美。3、事物的社会属性。即要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只有在这一基础及由此而建构的社会关系之上,才有可能形成具体的审美关系。并且事物的社会属性最能体现出民族特色,譬如,梅花之所以深得中国人的喜爱,与历代中国文人赋予它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关系。二、主体条件第三节美的欣赏过程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在继承布洛“心理距离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宽了理论范围,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他认为除心理距离之外,还有空际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先说空间距离,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一首《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家里环境太熟悉,没有能感受到家的美。突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夕阳照应下,十二珠帘光辉闪烁,原来自己的家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再说时间距离,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件令人咋舌的大丑事,但我们现在却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二、审美过程的三层次李泽厚将美感区分为三层次:第三个层次——悦志悦神,实现审美的再造与超越,达到了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感悟和体验,渗透了理性的思考和平价,融进了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识,达到“视界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属于最高(精神)层次的欣赏心理。上述三层次,其共同之处是一个“悦”字,即都是一种愉快,否则就不是美感。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有高低之分。李泽厚说:“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种社会性愉悦,它主要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悦心悦意则一般是在认识基础上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悦志悦神则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一种超道德的境界。”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灵感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第四节审美判断及其标准二、审美判断的标准审美判断的标准(亦可简称审美标准)是指主体鉴别对象美丑和衡量对象价值高低的尺度和原则。1、看对象是否体现了人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是否蕴涵了“真”。2、看对象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功利目的,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即是否暗含着“善”。内容决定形式,所以“真”“善”的内容是第一性的,在审美欣赏与判断活动中,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形式的完美。但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因此,形式也成为审美判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那种形态的美,都必须是真善的内容与宜人的形式的高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