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孔子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影响摘要:闻名中外的儒家学派创建者孔子,周游列国把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主张传播,影响了各国各统治者的治国方针,在塑造名族精神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儒家学派,儒学,孔子思想。孔子的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02.htm"\t"_blank"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孔子有三个最著名的弟子,第一个则是子贡,他不仅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被孔子列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曾称其为“瑚琏之器;第二个则是颜回,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他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第三个则是曾子,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88237.htm"\t"_blank"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44034.htm"\t"_blank"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850737.htm"\t"_blank"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197582.htm"\t"_blank"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908760.htm"\t"_blank"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42877.htm"\t"_blank"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1188.htm"\t"_blank"精华。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