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明事通之思维规则纲要下表达思维的符号系统之语法规则.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物明事通之思维规则纲要下表达思维的符号系统之语法规则.doc

物明事通之思维规则纲要下表达思维的符号系统之语法规则.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7-11-28T物明事通之思维规则纲要下表达思维的符号系统之语法规则前言:人的思维是对现实的反映。现实,由形形色色的“人面对事物相处”之事件勾连而成。人在“人面对事物相处”中的思维义有“物、性、行、求、评”;人对义以意之表述方式来明确表达,对应有“认知意”、“行施意”、“求施意”、“比评意”、“思源意”这五个基本意类型。“思维不能直接看到,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看思维”。本文以“语言的意义结构”为课题对“文章”展开研究。文章是人面对事物相处之思路有序连接的表述过程;文中句子的意义结构在于它要表达的思想意在文章思路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连接关系;字词的意义结构在于它要表达的思想义在句子之意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连接关系。为了将文章的思路结构图还原为作者对事物在各种思想路径(认知、行施、要求、判断、评价)上的连接路径,我们要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说话人的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将文章回归到作者面对的真实场景。原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思路还原:1、第一思源者:刘禹锡;第一对象:作者的房子。2、文章脉络:(1)以物类比:作者作出判断一、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判断二、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判断三、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的品德美好(而不觉得陋)。(2)作者表述:房子的观性一、青苔碧绿,长到我房子的台阶上;房子的观性二、草色青葱,映入我房子的帘子中。(3)作者判断:和我在房子里谈笑的,是博学的书生,在这里和我来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4)作者表述:我在房子里的行为,是弹奏朴素的古琴,及阅读珍贵的佛经。(5)作者表述:现象一、这里没有音乐扰乱两耳,破坏我平静的心境;现象二、这里没有官府公文来劳累我的身心。(6)作者比评:这房子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7)作者引古人“孔子”的话评价,这房子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在文中通过表述他在陋室中的敬德、修业和律已,来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他面对人生失意时豁达开朗的心态。二、文章思路结构图:居住特性仙人(SY2)————————————山(DX2)————————名居住特性龙(SY3)————————————水(DX3)————————灵居住特性作者(SY1)————————————室(DX1)————————不陋在陋室之德馨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行1:敬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行2:修业“调素琴,阅金经”行3:律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比较、评价:何陋之有?居住诸葛(SY4)——————————————南阳庐居住子云(SY5)——————————————西蜀亭三、句意结构分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判断句”,作者判断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判断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义指居舍的价值不重在它的外表,在于它的主人。这两句的意义在于以类比形式引出下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确定认知句+逻辑句。作者确认:(斯)是(陋)室。作者推断:(惟)吾(德)(馨)这句义在指明陋室不陋之原因为“作者品德美好”。为下文之纲领句。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行施句。作者表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这句在于以作者对房子的观性写明陋室之陋。4、(与我)谈笑(者)有鸿儒,(与我)往来(者)无白丁。现象句。作者表述:(与我){谈笑}者有鸿儒(与我){往来}者无白丁作者在室中的德馨行为一“敬德”。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行施句。作者表述:我(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在室中的德馨行为二“修业”。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象句。作者表述:我(在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在室中的德馨行为三“律已”。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比评句。作者评价:象(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那样。我[评价](陋)室,如同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将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引古人言得出结论:哪里会觉得它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