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活板》教案优秀《活板》教案优秀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板》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二)能力训练: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三)思想感情教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2、疏通全文。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教师补充。(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六)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平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第三:其印、为、予、群从(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结构层次。2、了解说明顺序。二、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一、解释下列各词:1、板印:2、盛为之:3、已后:4、皆为扳本:5、布衣:6、又为活板;7、薄如钱唇:8、每字为一印:9、火烧令坚:三、写出四个通假字:xxxxxx四、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二)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2、分析第二层。①齐读。②提问: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平)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完成作业本。3、熟读课文。第三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二)分析说明方法。1、齐读全文。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举例子:如“之、也”等字。列数字。(三)总结全文。(四)巩固练习: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唐人尚未盛为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为每字为一印未未简易其印未予群从所得满铁范为一板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不以木为之者唐人尚未盛为之之更互用之旋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