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使用教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再别康桥使用教案.doc

再别康桥使用教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3、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鉴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教学方法】:1、以诵读为主,整体感知诗歌意象,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2、品读入境,合作研讨,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鉴赏诗歌之美。【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生活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他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他就是徐志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再别康桥》。二、检查预习,补充交代作者及写作背景1、解题、介绍写作背景⑴题目中有一个字概括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作品的情感,请问是哪一个字?⑵作者要告别的是什么?康桥是人名还是地名?(3)“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再别康桥》而不是《别康桥》?-------学生很快就会找出是“别”字,老师适时给以肯定,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诗。---------康桥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是作者的母校,这首诗抒发的是与母校的离别之情。--------“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实际上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年到1922年作者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幸福、最难忘的两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2、介绍作者我们要解读一部作品,把握作家情感脉搏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及生活背景,也就是要“知人论世”,哪位同学来把你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徐志摩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学生交流)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充分体现了这“三美”.。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的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3、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这首诗,提出朗读诗歌的要求:准(字音正确)、顺(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情(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2.找一生朗读3.找一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4、欣赏配乐诗朗诵师:好,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感受诗歌的情感。(听录音)5、齐读(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我发觉同学们已经被感染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地读一遍。)好,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们每一个都会读得很好的!五、咀嚼语言,品味鉴赏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车水马龙等等,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自然景物的美。那么,1、整体感知作者重点选了哪些景物呢?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默读全诗标出诗人选取的意象。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教师示例:第一诗节的意象是“西天的云彩”,作者要做别的是“西天的云彩”,为什么不是“东方的朝阳”呢?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朝阳”是朝气蓬勃的,与离别的情调不符合;“西天的云彩”是伤感的,符合离别的情境。师:这一小节里还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是“轻轻地”?生:我感觉是不是作者怕惊动了康桥,所以用“轻轻地”师:那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又怕惊动了这个地方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闹市里,我们是不是还害怕惊动了这个地方?生:(摇头)不会师:那说明这里——生:(齐声)安静师:是啊,因为如此安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仅仅因为“安静”吗?是不是还透露出作者什么情感呢?生:“招手”可以看出作者要走但又舍不得走,对这个地方非常的依恋师:很好,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作者对这里是生:(齐声)依依不舍师:板书“惜别”带着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请大家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