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部分历史科一、考试依据考试依据1.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2.佛山市教育局制订的《佛山市201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历史科)(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二、考试原则考试原则1.试题命制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遵照本《考试说明》的规定实施命题。2.试题命制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教育打下基础。3.试题命制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和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掌握程度,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试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4.试题应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结构与分值:历史学科与思想品德学科合卷考试,试卷由历史部分和思想品德部分组成,全卷分值共100分,其中历史部分占50分。2.答卷方式与考试时间:考试采取闭卷笔答方式,两科答题时间合计90分钟。3.题型及分值:历史部分设置单项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非选择题2小题,共18分。四、内容比例内容古代中国历史近现代古代世界历史近现代占满分比例约20%约45%约5%约30%五、试卷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试卷难度值控制在0.65左右。六、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2.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3.知道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知道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3.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科学技术1.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2.知道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3.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思想文化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近代化的起步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知道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3.知道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4.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经济和社会生活1.知道张謇兴办实业的史实,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的社会习俗变化。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