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概述一、《伤寒论》发展的历史沿革比如对传变迅速,往往层次不清的暴急病证的治疗,苦酸派强调攻邪气,用汗吐清下之法,不分层次深浅,迅速顿挫病势为目标,用药则强调苦酸之品;辛甘派注重扶正气,兼用补法,用药缓和,多是辛甘发散之品。笔者查阅文献,发现苦酸派擅用苦酸药发汗,涌吐剂治急性热病重证,在《外台秘要》卷三有多处记载外,也吉光片羽地见于后世著作中。如宋代伤寒名家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治温毒重证所用苦参石膏汤,集汗清吐下法于一方之中使用,显然是采用了苦酸派的主张。冈田氏等研究了从汉至唐宋的气候变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趋向于避开过激治法(指吐下法)的理念,而有补法与和法的产生。于是苦酸派逐渐沉没,辛甘派跃居主流,仲景《伤寒论》则成独著。这样的诠释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苦酸派沉没与辛甘派兴起,尚与下述三个关键人物有关:王叔和、孙思邈和刘完素。王叔和作为当时的伤寒大家,又执掌太医令(相当于卫生部长),他搜集编次的仲景之书,当然具有“权威”性,其声望与地位使其更易流传,乃是常理。从唐代名著《千金》、《外台》等收载的内容看,此时苦酸派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治疗伤寒热病方面,两派几乎旗鼓相当。百岁老人孙思邈作为唐代最“权威”的医学大家,晚年在《千金翼方序论》中说:“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对仲景伤寒评价如此之高,而对苦酸派用凉药又如此贬低,一下子就把辛甘派的学术地位大幅提高。作为伤寒家,又是公认的河间学派开山的刘完素,尊仲景为“医圣”,将仲景毫无异议地挺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仲景的书便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经典”著作,成为往后千年研究不息的热点独著,于是苦酸派连同其擅用吐下法治暴急重症的经验,也就逐渐被淡忘而沉没于历史之中了。(二)针对广义伤寒的宋版《伤寒论》例如,该书指出,阳明病“胃家实”是从宋版开始的,此前如《圣惠》、《千金》等,都是提的“胃家寒”,一字之别,却是病机理论的提升。再如,“心下痞鞕”,以“鞕”代“坚”也是从宋版开始的,改动一字,却更准确的描述了临床症状。与此同时,对每个汤方的使用选择,包括“主”(最适宜即首选方)、“宜”(较为适宜的方)、“与”(可试与治疗的方)、“属”(属某方治疗范围)等层次,加以严格规范。诸如此类修订,绝不是简单的药味增减和文字改动,而是众多医家临证经验与智慧的凝聚与判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版是一部以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的众多医家的集体创作。于是,针对狭义伤寒的仲景《伤寒论》,便发展成为针对广义伤寒的宋版《伤寒论》了。众所周知,广义伤寒包括了温病,“温病证治,散见六经”(柯韵伯《伤寒论翼》),但毕竟详于寒而略于温。宋元时一些著名伤寒学家庞安时、刘完素、王履等,都明确提出过寒温分治之论。于是,从广义伤寒中酝酿形成温病学派已是必然趋势。到明末清初,大江南北,多次温热成疫,猖獗流行,有吴有性、叶桂、吴瑭、薛雪等,提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创造了辛凉解表、透热转气、凉血散血、滋养胃阴肾液、熄风豁痰、开窍醒脑,以及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治法,完善了温病学术体系,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突破性进展,而成为“羽翼伤寒”(吴瑭语)的温病学派。(三)伤寒杂病合论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派:认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实指宋版)“颠倒错乱殊甚”,加以“重修考订”。以陈修园为代表的“维护旧论派”:认为叔和编次的有严格的科学性、逻辑性,“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介于二派之间,成就更高一筹的则是以柯韵伯为代表的“辨证论治派”:认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是辨证论治,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其错简真伪就不是主要问题。柯氏最富创新精神,首倡六经“提纲证”概念、“阴阳总纲”说、“三阴合病”说,并“按方类证”,处处立足临床实用。尤其是他突破了以往医家认定《伤寒论》是一部辨治外感热病专书的规范,认为“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咸归六经节制”。他断言:“凡条中不贯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四)寒温统一论一种主张是把外感寒温与内伤杂病全部统一于六经之内;另一种主张是只统一热病,包括外感寒温和杂病中的热病,创立一门新学科——中医热病学。后一种主张获得普遍认同。至于具体如何统一?大约提出有五种方案:一是六经统一论,二是卫气营血统一论,三是八纲统一论,四是脏腑气血统一论,五是另立体系,包括以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系统统一寒温等。当然,笔者是赞同寒温统一观点的,常用寒温合法治疗多种外感内伤病证取得较好疗效,认为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寒温统一自然水到渠成。伤寒学术发展如下图:二、《伤寒论》的个体化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