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教学的深层思考.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时间教学的深层思考.doc

时间教学的深层思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时间教学的深层思考靖边三小黄艳小学阶段关于“时间教学”的内容主要有“认识钟表”、“时、分、秒”、“24时计时法”、“年、月、日”,这些单元分别编排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时间教学”中知识的掌握、智慧的提升、文化的熏染等问题,我们的思考达到了什么程度?时间的教学仅是记忆吗?纯粹记住1日=24小时、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这些知识也许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记住,但时间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起点)却是真正感受1分钟的时间长短。我们的感受准确吗?时间的教学仅是了解吗?泛泛了解历法的HYPERLINK"http://y.3edu.net/gs/"\t"_blank"故事,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内容的阅读HYPERLINK"http://www.3edu.net/"\t"_blank"学生可自行完成,但时间教学的提升却是理解历法规定的合理性,敬仰人类的智慧。我们在“时间教学”中提升了学生智慧吗?时间的教学仅是HYPERLINK"http://www.3edu.net/"\t"_blank"教育吗?引导背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名言警句的教育作用不应是外在贴标签的,HYPERLINK"http://www.3edu.net/SX/"\t"_blank"数学课应通过时间的教学由内而外生成一种文化的因子,这种文化因子又是什么呢?究竟在“时间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掌握、智慧的提升、文化的熏染,对此,我们应该深入而具体的思考。思考一:感受时间长度——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可明确告诉学生1分钟的时间长度是一种规定,但1分钟的长度学生必须亲自感受,于是教学中有了这样的安排:1.学生自我测脉搏,统计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2.看1分钟动画片,感受1分钟的长度。3.同桌之间比赛,看谁1分钟跳绳个数多。二年级小学生很难搭准自己的脉搏,结果数出来的脉搏数量离奇得很,有200多,也有30几,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转移到测脉搏上(因为此前学生并未进行过测脉搏活动)。显然,数学课想通过测脉搏感受1分钟是失败的。学生一看熟悉的动画片就兴奋了,他们在重温精彩的情节和画面,早已忘记了感受时间,主观偏向中只觉得1分钟时间太短。看1分钟动画片体验也是不妥的。再者,1分钟比跳绳,学生之间缺少可比性,有多有少,学生的注意力已转移到了比多少上,并没有静静地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把感受1分钟重新设计成3种活动,即:1.在1分钟内循环播放国歌。2.学生静坐1分钟,听嘀嗒的声音。3.在1分钟内数秒针走动的格数。国歌是学生唱的最多听得最多的歌曲,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感受迁移。静坐听嘀嗒声音无主题、无干扰,1分钟的感受异常宁静而深刻。而在1分钟内数秒针走动的格数则是进一步把学生的感受从准确引向标准,又自然为教学“1分=60秒”开了头。计量教学中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重量单位可谓“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眼用手,较为直观,而时间的教学要用“心”感受。上述感受的方法HYPERLINK"http://k.3edu.net/kexue/"\t"_blank"科学求真、贴近生活,完成了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即知识的掌握。思考二:理解历法规定——提升数学智慧在时间的教学中,当我们完成1年=365(366)天等相关知识目标教学的同时,往往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补充阅读凯撒大帝与历法的故事等相关内容,但更多的是停留于对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判断上,除满足于知识面的拓展外,我们能否在时间的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呢?如:1.为什么要用24时计时法?2.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用24时计时法,避免了表述的歧义,只是数学精确性的显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是人们面对变化的世界采取不断调整的策略,显示的是古人的智慧。此时的“时间教学”已不止于演算、不止于平年与闰年的方法判断……总之是不止于知识了,而是透过知识敬仰人类的智慧,并在敬仰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完成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即智慧的提升。数学是知识,数学是智慧,数学是文化。知识是智慧和文化的载体,智慧是知识的升值与变通,文化是知识和智慧展开过程的积淀和凝练。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肩负着知识掌握、智慧提升、文化熏染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