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PLC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毕业论文-PLC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doc

毕业论文-PLC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毕业论文(设计)题目PLC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指导教师贺廉云学生姓名孟大伟学号200801702050专业自动化教学单位德州学院机电系(盖章)二0一二年四月三十日德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2011年12月30日院(系)机电工程系专业自动化姓名孟大伟学号200801702050论文(设计)题目PLC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一、选题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火电厂单机容量及生产过程的控制模块不断增大,运行参数越来越高,主辅机及其相应的热力设备和系统更加复杂。输煤系统是电力生产燃料供应的有利保证,是电厂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输煤系统中选择比较有优势的PLC控制系统,整个控制过程具有正常运行及事故处理、各种参数的监测、报警信号的发出、装置的调节、控制及设备危险时的保护功能。实践证明PLC系统可以有效的防止事故扩大,保证设备和人身的安全。二、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大型火电厂燃料输煤系统设备种类繁多,分布较为分散一般都分布在几公里范围内,由于其实时性要求不高,不是24小时都需要运行,所以其在电厂的被重视程度往往不如主机系统,导致其生产管理及设备自动化水平相对滞后,而不得不使用较多的人力物力,有的电厂甚至出现燃料运行人员超过主机运行人员的现象。在考虑输煤系统的设计中,往往缺乏对大容量电厂输煤系统实际存在问题的了解,为了降低造价,把输煤系统的标准压低,认为能具备发电供煤的条件就行,从而忽视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输煤系统的运行,以致影响发电厂的发电量。因此,随着火力发电厂容量的不断增大,仍采用过去常规的继电控制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新型控制方式的输煤系统才能有利于火力发电厂的经济运行。三、课题设计方案本设计利用三菱FX1N—14MR型号的PLC控制皮带输送机输送过程中的各时间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在上煤时,使他们依次启动每台电动机,避免系统遭受过分冲击,稳定启动过程;在停止上煤时,使各皮带机反顺序停机,保证煤的稳定输送,避免皮带机的积料。从而使得常规继电器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大为简化,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都大为提高。四、计划进度安排[主要说明:起止时间及分阶段的进度要求。]2011.12.1---2011.12.31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2012.1.1----2012.3.30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初稿。2012.4.1----2012.4.15提交初稿和期中检查表2012.4.16----2012.4.30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并最终定稿。2012.5.15----2012.5.28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王炜.火电厂输煤系统模糊统计方法的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学报,1998,26(12):20—23.[2]王志刚,许晓鸣.PLC在自动配煤系统中的应用.电气传动,2001,14(26):38-45.[3]邱公伟.可编程控制器网络通讯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0-45,[4]胡绍林,孙国基.过程监控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33—35.[5]万兰风.电子称重式皮带自动配煤控制系统.包钢科技,2003,23(2):28—35.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签名:年月日教学单位领导小组审批意见:组长签名:年月日德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院(系):机电工程系专业:自动化2012年4月10日毕业论文题目:PLC在火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应用学生姓名孟大伟学号200801702050指导教师贺廉云职称教授计划完成时间: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计划:2011.12.1---2011.12.31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2012.1.1----2012.3.30查询相关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初稿。2012.4.16----2012.4.30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并最终定稿。2012.5.15----2012.5.28毕业论文答辩完成情况:论文初稿已经完成,收获了很多,过程学到了很多课程拓展方面的知识。指导教师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如有其它建议,可另附页)签名:年月日备注:目录TOC\o"2-2"\h\z\t"标题1,1"HYPERLINK\l"_Toc324714317"1引言PAGEREF_Toc324714317\h1HYPERLINK\l"_Toc324714318"1.1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PAGEREF_Toc324714318\h1HYPERLINK\l"_Toc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