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变迁的因子.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影响气候变迁的因子.ppt

影响气候变迁的因子.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內在因子6陽曆月別天數規則地球公轉軌道的偏心率變化(eccentricity)黃赤交角變化(obliquity)歲差(或攝動,precession)A+B+C+DE公轉偏心率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日-地關係的變化是造成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主因。冰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不是冬季)的太陽輻射量變弱,不足以溶化上一冬季留下的冰雪。使得冰雪覆蓋區域逐年往低緯度區擴展。適合冰期發展:較小的黃赤交角及位於遠日點的夏季。不利冰期發展:較大的黃赤交角及位於近日點的夏季。米蘭科維奇的理論已為許多古氣候資料印證。在12,000到5,000年前之間,黃赤交角比目前大一度,而且地球經過近日點時北半球為夏季,因此北半球在夏季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較多。當時的季節變化較明顯,季風也可能因此較強。在非洲及亞洲,現代許多乾涸的湖泊,在當時都充滿了水。20,000年前則為上次冰河期鼎盛期,當時黃赤交角比目前小,季節變化並明顯,且地球經過遠日點時北半球為夏季,北極覆冰面積不斷增加。兩萬年前冰河時期西歐的海岸線(黑線表示現今的海岸線)約較今日低122米兩萬年前冰河時期,中南半島一帶的海岸線(黑線表示現今的海岸線)約較今日低122米太陽黑子(Sunspots)小冰河期中國學者竺藕舫利用二十四史的歷史記載,探討中國古代氣候變化與太陽黑子數的關係,認為彼此並無明顯關係。太陽輻射如果減少百分之一,地表平均溫度減少1~2℃。最近的衛星觀測資料顯示在過去十幾年之中,從太陽黑子數最少的一年(1985)到最多的年份(1980,1990),太陽輻射約增加1.5WM-2(相當於總輻射量的0.1%)。過去1000多年來,太陽未曾像過去60年這般活躍,過去數百年來,太陽黑子數量平穩增加,同時地球也變得愈來愈熱。這些資料暗示,太陽的熱度會影響全球氣候,導致全世界更暖和。但近20年,太陽黑子數量並沒有什麼增加,但地球溫度仍不斷上升,顯然是地球內部因素所致(溫室效應)。平流層懸浮微粒雲(aerosolcloud)反射太陽輻射,但也同時吸收地球的長波輻射。由於它吸收紅外線的效率較高,因此含懸浮微粒的平流層(一般而言,20km-25km)溫度會昇高。對流層小顆粒(半徑<1μm)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較強,因此產生冷卻作用;大顆粒(半徑>2μm),則吸收地球長波輻射的能力較強,因此具有增溫作用。但是大顆粒受地心引力影響,幾個月之後,幾乎全部掉落至地表。總體火山爆發之後數個月後,只剩下較小的懸浮微粒留在平流層。這些懸浮微粒可能停留在平流層達數年之久,不斷的將太陽輻射散射回太空,淨效應為冷卻作用,使地表溫度下降。夏威夷MaunaLoa大氣CO2濃度紀錄與重大火山噴發1991/6皮納度波火山爆發將大量之SO2注入平流層1991/9高層大氣研究衛星測量到的SO2濃度分布冰蕊中的氣體及酸度隱藏地球火山爆發紀錄酸度高溫度低各種內外在因素均同時影響地球氣候變動,這些因素對於產生地球暖化之影響的衡量指標稱為「輻射作用量」(RadiativeForcing),輻射作用量是評估氣候變遷的基本指標。IPCC評估近250年來輻射作用量的淨變化,主要影響來自人為因素,主要是溫室氣體、懸浮微粒(包括雲)與地表反照率等;外在因素中,火山噴發所造成的懸浮微粒影響只是短暫的,列入評估的只有太陽輻射強度(太陽黑子)的改變。1750年至今(2005)全球平均輻射作用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