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质量要效益.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向质量要效益.doc

向质量要效益.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向质量要效益现在企业界对质量变得趋之若鹜了,原因在于:实践证明质量与利润唇齿相依。然而,对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跟踪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但是,不管企业对质量带来的效益能否测定过,质量计划的成败最终都会对公司的损益产生影响。提高质量能从几个方面带来利润,其中最基本的是:效率提高导致成本降低,降低顾客流生和吸引新顾客。降低质量成本在制造业,质量计划的基础是改进生产流程,使有关的工作一次成功。对质量的持续投入称为质量成本,它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别:内部过失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厂前发现问题并进行补救所花费的成本。如产品报废、返工、窝工,以及质次引起的价格打折。外部过失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成交之后的过失成本。如保修、退换、退款、打折、以及处理客户投诉的成本。质检成本它是指为确信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指标而投入的成本,如质量检测、试验、以及实地试验等花费的费用。预防成本它是为避免过失而投入的成本。如培训、预防性维护、以及规划生产流程等的费用。企业毫无例外都会发生这四类成本。虽然质量专家PhilipCrosby的"质量是不花钱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但事实上想把质量成本减为零,无异天方夜潭。没有实行全面HYPERLINK"http://www.ceconline.com/SCHART/%D6%CA%C1%BF%B9%DC%C0%ED.HTM"质量管理的公司,其主要质量成本是过失成本质栓成本;而重视质量的公司则发现把钱花在预防措施上具有经济有效。虽然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似乎显而易见,但多数公司却并款采取这一措施。通常,在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强质量检查。然而,这样做注定要失败,因为它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源。企业之所以通过加强质检而非预防来处理质量问题,是因为质检可以加在最后一道工序,因而无需对工序本身做任何变动。而对过失防患于未然却意味着重新设计流程。如果一个公司真想杜绝质量问题,就必须设计一套程序,生产无缺陷产品或服务。质量专家认为,百分之八十的质量问题是因为设计有缺陷,或因为只认价钱不重质量致使采购过程出现问题,因此,消除绝大部分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于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除在工序流程之外。消除过失有良好的经济意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公司认为:从费用-效益比考虑,在预防上花费代价比支付过失成本合算,生产无缺陷产品比返工和保修都要合算。杜绝产品缺陷能节省大量资金。据报道,在大部分行业,每为预防措施投入一美元,就能把内部过失成本节省十美元,把外部过失成本节约多达一百美元。留住老顾客对利润产生影响的第二个因素是减少顾客流失。一个公司的顾客群就相当于水桶里的水,顾客流失就象水桶漏水,造成HYPERLINK"http://www.ceconline.com/SCHART/%CF%FA%CA%DB.HTM"销售量水平降低。为弥补失去的顾客,又要争取竞争对手的顾客。要使水位上升,从上面注入的水必须比从下面流失的多才行。做到这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大水龙头的出水量,"努力争取更多的新顾客;另一种途径是堵住漏洞,避免现有顾客流失。常规做法是集中火力,对产品、价格、流通地点、推广各环节大打"进攻性"市场开发战;而售后服务,处理顾客投诉,以及其它留住现有顾客的措施,即"防御性"营销策略,则未引起同样的重视。研究表明,赢得一个新顾客的费用,比留住一个现有顾客的费用大约多五倍,而在竞争激励的成熟市场中,企业简直无法想象能轻易地赢得新顾客。取代失去的老顾客,所以,留住老顾客越来越受重视了,如施乐就已在其质量成本计算中,考虑到了质量缺陷引起销售下降而带来的机会成本。贝因策略顾问公司认为,顾客流失率每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到80%。奥妙在于赢得新顾客比保住老顾客花费大;研究证明,长期顾客购买量较大,接待老顾客比新顾客效率高,因而费用就代。他们还发现更难定量的是第二层利益:长期满意的顾客往往有助于改善工作条件,增加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减少员工流动成本。顾客流失率低也是极有效的竞争武器,因为对手不容易算出你的顾客流失率,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企业成长的源泉。竞争对手不容易把你的满意顾客挖走。吸引新顾客质量提高带来利润的第三方面体现在对新顾客的吸引上,通过正规营销宣传或口碑,新顾客会了解到新的质量水准。口碑对某些服务行业。如银行等金融单位,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银行顾客的20%至40%来自个人推荐。事实上,有许多公司把"是否愿意向别人推荐"作为一条质量跟踪标准。对于不太可能重复的一次性的服务,如果能使顾客热情地向其他潜在顾客做推荐,这在逻辑上无异于保住老顾客。注意这一问题的公司,倾向于分析它与产品某些特性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帮助他们找到提高质量的努力方向。然而,提高顾客推荐产品的热情所带来的财务效益很难估算。因为它与推荐影响而寻上门来的顾客之间无法确定为增加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