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谏太宗(tàizōnɡ)十思疏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cānjiā)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冼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参预朝政,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谥号文贞。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二)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jiēkǒu)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xiànzài)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zhàojiàn)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我听说,要让树木生长,就一定要使它的根本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恩德道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主持国家的重大责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huánjìng)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水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思考题: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2作者(zuòzhě)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简析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jiéhé)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始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因为他们处在忧患深重的时候,一定(yīdìng)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得志以后,便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势怒气威吓人们,最终只是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内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的力量。民众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思考题: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rúhé)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简析: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用古人(gǔrén)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译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宫殿苑囿,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从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