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不平等的現實生活(三)最有貢獻者獲得高報酬功能論認為資源、報酬是稀有財物,當社會集體決定職位高低時,愈是重要的職位,社會便需要提供他們更多取得社會報酬的管道,功能論強調這種現象是一種「社會分工」所造成的「差異」,並不是不平等。(四)權力製造了不平等功能論認為「以優厚的社會報酬給與最優秀、重要的人」,這是一種社會分工的結果,讓社會可以穩定進步與發展,鼓勵人們向上。二、什麼是偏差行為?(二)偏差的界定標準公平嗎?「誰在界定」是社會學批判偏差行為的重點,「誰」並不只代表「個人」,也可能是一個團體,只要誰擁有最多的權力,就能定義偏差,並且處罰不法行為。因此偏差行為的標準可能會被某些人誤用,而並非經過社會全體共同認定。三、偏差行為的社會學觀點‧墨頓進而提出四種偏差行為的模式:1.創新:接受社會期待的目標,但不接受以正當手段去實現,反而自己尋求不合法的手段完成目標。2.儀式主義:只注重社會目標的達成,而不管用哪一種手段,總之達成目的最重要。3.退縮:消極的行為,不管外界的社會期望,也不在乎自己應該如何生活。4.反叛:不接受既有社會目標與手段,改以其他目標與手段取代之。(三)偏差行為透過學習而來‧以微觀角度來看,人會選擇「正途」或「歹途」來達到社會目標,其實是透過學習而來的,而學習來自於文化環境。‧次文化觀點強調,社會互動對偏差行為影響甚深。‧犯罪學家蘇遮蘭認為人們同時接受兩種正當與不正當的觀念,當其生活的週遭環境主張不當價值大於正當價值觀時,偏差行為就可能產生。(四)偏差行為=貼標籤「標籤論」的基本論調是,偏差行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給予的標記,一旦標記為偏差行為後,就像產品被貼上標籤一樣,難以擺脫。(五)誰給的標籤?‧標籤論給了污名化的自我認同概念,社會學家進一步質疑標籤是誰給的?標籤論認為,把偏差行為標籤化是一個社會過程而不是道德判斷,也就是一些人利用權力將自己的行為準則「強加」他人身上,衝突論對此有深切的批判。‧衝突論認為,偏差行為與資本主義運作邏輯有關,簡單來說只要阻擋資本家累積財富的行為都可能被視為偏差行為。四、性別與不平等(三)性別角色為滿足家庭需求‧功能論對性別角色差亦採取正面的觀點,認為家庭需要兩種不同功能的角色:「工具性角色」與「情緒性角色」。工具性角色是家庭與外界的溝通者,擔任工作賺錢的角色;而情緒性角色則是負責家務工作、照顧小孩、處理人際關係或解決小孩吵鬧的情形。(四)女人經濟愈自主也就愈自由‧衝突論則以權力觀點分析,強調性別不平等來自握有支配權力的男性與處於服從地位的女性之間的衝突所造成。‧社會學家柯林斯指出,女性服從程度在於:第一,誰控制她的經濟;第二,女人用來交換財產的價值。(五)女性是資本經濟中的弱勢‧新馬克思主義認為女人受壓迫的事實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脫不了關係。因為女性有懷孕、月經週期、情緒化與照顧家庭等因素,讓以利潤為考量的資本家降低僱用意願,充其量女性只被視為「產業預備軍」,當勞動市場缺乏工人時,女性才被歡迎加入勞動市場,當經濟不景氣時,女性又被退回家庭。‧貝羅與諾里司指出「服從的女性」是資本主義調節勞動市場平衡的方法,並說明資本家如何利用女性特質達到此目標。第一,女性工作比男性不重要,因為她們可以仰賴家庭;其次,女性對解雇的反彈不大,因為她們有家庭作為後盾:第三,女性待在職場的時間較短,無法使用工會組織以形成改革力量。(六)男與女士互相對立的階級基進女性主義者則認為資本主義根本與父權主義是同路人,因為現今的父權體制是男性精心設計壓迫女性的結構,家庭則是女性被壓迫的主要場所,透過「性奴役」與「強迫性母職」,全面性地控制女性身體。如果建立一個沒有性別歧視、沒有壓迫的新社會體系,依基進女性主義學者戴爾非之見,應視男性與女性是兩個對立的階級,為有認清這種不平等的根本,才有可能打破女性從屬於男性的現實。五、愛你,還是愛我自己?六、種族歧視七、年齡歧視(三)關於老化的社會學理論1.撤離理論:指出老年人從社會角色撤離是他們對社會環境的反應。撤離理論的觀點與功能論雷同,年輕人身強體壯合乎勞動市場需求,而老年人在工業社會中被視為較無功能,老年人從既有位置退下,由年輕人補上,是社會保持穩定的因素。2.活動理論:認為當老年人放棄從前的角色,他們會出現沮喪、自尊喪失等負面情感。活動理論引用符號互動論的觀點,強調老年人與年輕人並無不同,不應該受到不同待遇。3.次文化論:此派觀點認為如果能夠形成一個高齡次文化圈,當人們邁入老年時,將獲得更多支持感與歸屬感,對於一個已經喪失從前地位的老人來說,特別有價值。社區常青俱樂部、老人活動中心就是一例。牛刀小試八、什麼是社會控制?九、社會控制無所不在(三)使人同一化的規訓目的‧社會上充滿各式各樣的規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