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现数学作业的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最新实现数学作业的1.doc

最新实现数学作业的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现数学作业的“减负”与“增效”作者:王继亮单位: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时间:2008年1月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面临数学作业中的“一多”“二假”“三无效”的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其一,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其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试对这两条教学策略进行较详细的解释,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对“假设”的初步检验。关键词减负增效教学策略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现数学作业的“减负”与“增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所从教的学校里,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农村,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面对多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其一,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其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试对这两条教学策略进行较详细的解释,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对“假设”的初步检验。精选数学作业题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的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当然,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定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