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pdf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原则,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其核心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双赢,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价值一年达到2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废旧物的回收利用还可节约大量能源,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如1吨废纸可制成800kg再生纸,分别节省碱300—450kg,木材4m3,度、水250吨,使废物排泄总量减少75%。(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1.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仍然呈反向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加剧,生态安全日益严峻,人均资源拥有量非常有限,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同时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2.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出口的部分产品的环境标准低,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诉讼,这已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应当符合国际市场环境标准和市场准入、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否则,部分产品将可能会失去国际市场。二、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与政府财税职能()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着价格障碍自由市场条件下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常常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产生。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多种原因。(1)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在我国矿业生产中,存在着矿藏资源价格过低和矿业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现象,而在原材料回收、加工、再生环节中却要付出较高的环保成本,由此造成了原材料价格显著偏低,而再生资源价格没有优势。(2)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资金、技术优势,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能源和初级产品积累资金。(3)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再生成本高,规模效益差。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二)政府需用财税政策克服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由于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政府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运用各种财税、经济手段克服企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价格障碍,让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利可图,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一)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1.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推进和保障。在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应增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且在相关立法中应将推进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立法之理念。2.实行“四个转变”(1)由环保计划管理型向环保市场经营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制定和提供标准、规则、政策和法律法规。而环境保护则要努力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2)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各类经济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资源消耗、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环节,应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减量——再用——循环的最大效益目标。(3)由经济运营型向绿色运营型的转变:现代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