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材: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马铁丁国防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录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一、定义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M.Werthemer,)、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为"形态、形象",后引申为"定形、结构、组织"。苛勒说:"在格式塔的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不单是指图形和式样,而更重要的是指组织的整体。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二、基本观点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即便一事物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的叠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2.心理场的概念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一)环境的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例如,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一块石头可供人坐下休息;一个空间大于人体、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换、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育生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感反应—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biophilia)。(一)愉悦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例如给紧张的病人观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脉搏显著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的回归—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二)恐惧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观察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睛的玩具。因为动物世界中充满了捕食和逃生的竞争与对抗,被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往往意味着被捕杀的威胁。(三)艺术欣赏人类对视觉艺术的反应,与其说是基于美学,不如说是基于动物的本能—恐惧和愉悦的情感反应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对栖息环境的选择。(玛瑙石、河田玉、奇石)华盛顿大学的戈顿·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2/3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