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巨变的反思 2006.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东巨变的反思 2006.doc

苏东巨变的反思2006.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东巨变的反思2006-05-1015:46:21|分类:不谈足球|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摘要:20世纪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在人类历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反思,更不能忘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来说,从中得到最有益的经验是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吸取最主要的教训是要时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经验;教训1.苏联的建立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以及苏东巨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从而使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成为世界矛盾的集中点,特别是在俄国,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带领俄国无产阶级,经过一系列坚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之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正当很多人都以为社会主义很快就会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时候,苏联解体了,随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权相继倒台,资本主义出现了复辟。苏东巨变的发生,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执政体制的僵化;执政能力的衰退;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盲目地走苏联经济建设的模式;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民族矛盾的日趋尖锐;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等等。综观以上因素,"经济的崩溃是导致巨变的根源"(关小丽,2002:37)。而东欧国家盲目地复制苏联的经济和体制的模式则泳缌?无产阶级政权的迅速倒??。苏东巨变,是共产国际主义的一大挫折,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很值得我们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从中吸取有益于我们国家发展的经验。2.苏东巨变更加坚定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全部照搬了斯大林模式是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东欧各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刘春蕊,王平,2002:5)。然而,这种无视本国自身的特色,盲目地跟随苏联发展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制约着东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久而久之,这种模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难以同资本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相竞争"(胡朝映,2005:19)。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巨变就成为不??避免的事实。它提示我们,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要时刻注意执政能力的建设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永保执政地位,在各种风浪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只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才能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好。在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取得了丰富了理论成果,但很快因为左倾错误的发展而`中止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左"的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探索过程中一系列新的理论突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就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多样化,多线条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适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因此社会主义各国所进行的改革是要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支配下,寻求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中国在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踏步前进。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有益于自己国家发展的经验。根据本国的国情,适时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方针政策,避免重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悲剧。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3.苏东巨变使我们坚信,任何时候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苏联的经济实力原本雄厚,然而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发展则相对滞后,加之美苏之间的军事竞赛不断升级,军费开支过重,因此,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轻工业,使消费品供应短缺,"尤其是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由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为改变所有制为基本内容的向市场经济过渡"(李春贤,2003:88)。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工业生产中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加之8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国内政局动荡,民族主义猖獗,人心涣散,致使农业生产连年歉收,日用消费品供应日益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1990年苏联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1991年,苏联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人们怨声载道,许多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