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df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单元一、教材解读本组共有4篇课文,课文采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现象,并且以通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大自然最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有趣。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及了解最常见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热爱、探究神秘的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学习目标:1认识60个生字,会写32个生字,会读37课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指导学生发现生字归类学习的方法。4继续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好习惯。5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的本领,读中感悟,提高朗读能力。三、教学重点:朗读感悟、识字、写字四、教学难点:识字、写字五、教具准备: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六、课时安排:22古诗二首2课时23雾在哪里2课时24风2课时25雪孩子2课时语文园地八2课时共计:10课时22古诗二首(一)学材准备:1教材分析:《夜宿山寺》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敕勒歌》,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夜宿山寺》《敕勒歌》是二上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教学准备:师:识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生:1.预习——朗读古诗,不懂的地方用铅笔标出来。2搜集有关李白的古诗。3观察夜晚的天空。(二)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准确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帮助学生背诵诗歌。2学生认知起点分析:本篇课文是学生二年级以来,学习的第三首和第四首古诗。学习的前两首古诗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篇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新课标》中指出,对于一二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学习策划:三标一次备课二次备课预设目标一:认识“宿、寺、危、辰、恐、惊、庐”等12个目标生字。会写“野、茫”等8个字。目标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目标三: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达成目标一:认识“宿、寺、危、辰、恐、惊、庐”等12目标个生字。会写“野、茫”等8个字。环节一:识字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庐、似、笼、盖、苍、茫。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小老师领读。4.出示去拼音的生字同桌互相教一教;同桌展示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辰”字的读音。3.小组检查认读生字。5.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字卡,只透露字卡的一小部分偏旁,让学生猜生字。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生回答6.出示文中词语出示词语:危楼、高百尺、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自己读一读;指读;全班齐读环节二:指导书写“惊”:注意竖心旁的两个点是左低右高;“野”:注意右半部分部件的第二笔是短点,不要漏掉。目标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环节一:《夜宿山寺》借助插图,了解诗意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全班配乐齐读。(2)了解前两句诗意: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一个“危”字,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第二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3)理解之后,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指名配乐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配乐齐读。(2)了解后两句诗意: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