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数据库技术基础.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1章数据库技术基础.ppt

第1章数据库技术基础.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章主要内容:数据管理的相关概念实体联系的种类数据模型、关系模型的有关概念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常用方法本章重点:数据管理的概念、事物的描述、数据模型以及关系模型的相关概念本章难点:数据模型中关于事物的描述、实体联系的种类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有关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解实体联系的相关概念掌握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及基本操作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2.文件系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后期)主要特点: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保存;b.结构简单的变换;c.组织多样化;d.面向应用的;e.缺乏相对的独立性;f.不能反映事物联系。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主要特点:a.数据结构化,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b.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c.数据独立性高;d.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功能;1.2数据模型(2)一对多联系(1:n):如果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和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实体集B中的每个实体至多只和实体集A中一个实体有联系,则称A与B是一对多的联系。记作1:n。(3)多对多联系(m:n):若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和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有联系,反过来,实体集B中的每个实体也可以与实体集A中的多个实体有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有多对多的联系,记作m:n。4.数据世界:数据世界又称机器世界。因为一切信息最终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进入计算机的信息必须是数字化的。1.2.2数据模型二、三种数据模型(1)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它类似一棵倒置的树,用结点表示各类实体,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无向连线来表示实体间的联系。层次模型的特点:1.有且仅有一个根结点无父结点,这个结点为树的根,称为根结点;2.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2)网状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去掉了层次模型的一些限制,允许结点无双亲(父结点),也允许结点有一个以上的双亲。网状模型能反映实体间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联系。(见课本图1-7)说明:目前绝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采用关系模型。(3)关系模型1.关系模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关系:具有特定格式的二维表。关系名:即表名。元组:关系中的每一行,它对应于实体集中的一个实体。属性:关系中的每一列,对应于实体的一个属性,每个属性必须一个属性名。值域: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主码(也称主关键字或主键):能够唯一地标始关系中的每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合。外码(也称外部关键字):将一个表的主码作为数据之间联系的纽带放到另一个表中,这个起联系作用的属性。2.关系模型的基本特点:a.关系中的每一个数据项是原子项;b.同一关系中不能出现完全相同的属性名;c.关系的每一列上,属性值应取自同一值域;d.同一关系中不允许出现完全相同的元组;f.行、列位置无关;g.关系运算结果仍为关系。3.关系模型支持的三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连接选择根据给定的条件,从一个关系中选出一个或多个元组(表中的行)组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投影一个关系中选择某些特定的属性(表中的列)重新排列组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连接从两个或多个关系中选取属性间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组成一个新关系的运算。1.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4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二、实体-联系(E-R)方法简介:E-R方法是现实世界的“抽象”表示,即不考虑存储结构、存取路径以及存取效率等问题。该方法用图文的方法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降低了概念模型设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易于掌握和设计。E-R图包括实体、属性与联系三种基本图素。约定用矩形框表示实体,用椭圆形表示属性,用菱形框表示实体间的联系,并在菱形框内写入联系名。用无方向的连线将菱形框与其关联的实体连接起来。(见课本15页图1-10)三、由概念模型转换到数据模型将E-R图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即把E-R图中的所有实体和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使各个关系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化了的数据模型。这个转换过程可遵循以下原则:(1)把每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2)把每一联系也转换为关系;(3)确定每个关系中的主关键字。1.5关系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