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春江花月夜导学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02---春江花月夜导学案.doc

1202---春江花月夜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目编号:使用时间:2013-11-年级班级:姓名:组内评价:老师评价:科目语文编号:1202使用时间:2013-12-03年级高二班级:姓名:组内评价:老师评价:学案装订线第二单元第二节春江花月夜编制:审核:分管领导:【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品味意象、赏析意境、把握情感。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品味意象、赏析意境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弘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幽思。【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吟诵课文。2.在吟诵课文的基础上,依据导学案,独立研读课本;思考自主探究问题,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课本重点问题做好标记和勾画,标注关键词。【今日赠言】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预习案【知识准备】我们学习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分别指什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2.走进作品《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3.夯实基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勾画比较生疏的重点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读音和读义,认真记忆,扎实掌握;勾画精彩语段,在教材上做出简单的旁批和注释。【预习导学】1、谈一谈,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2.理清诗的结构(一)写景(1-8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层(1-4句):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二层(5-8句):写月夜、花林的景色。说理(9-16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抒情(17-36句):写花月春宵的离愁别恨。一层(17-28句):_________________二层(29-36句):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自测】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滟滟():芳甸():霰():扁舟():砧():碣石():2、结构上,此诗既以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___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我的疑惑】探究案【合作探究】探究一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规律总结】探究二一、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①这四句描写了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此时的明月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怎样的形象?()②作者为什么会感觉到月的孤独呢?()③诗中哪些人孤独?()④可是诗中从哪个句子开始才正式转入对游子思妇的描写?()【规律总结】【拓展提升】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①怎样体会这几句中蕴含的月的孤独呢?②月当然是是永恒的,月的永恒是因为什么?()③“人生代代无穷已”说明人生也是永恒的,而人的永恒是因为什么?()④在对自然发问和对人生思索之后,作者通过下句的哪个词转入男妇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的?()【规律总结】【知识网络】【知识链接】HYPERLINK"http://baike.so.com/doc/179315.html"王夫之曰: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