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21-巧家县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巧家县职业高级中学是巧家县唯一的一所职业学校,承担着巧家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一所培养初、中级人才的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大专以上成人教育“三教合一”的学校。学校清楚的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胜利同在,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紧联系起来,遵循教育、职业教育的规律,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努力做到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与经济对接,与未来对接。为了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今后的五年内,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好地发挥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本着前瞻性、科学性原则,特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学校发展基本情况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巧家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巧家县职业高级中学是巧家县唯一的一所职业学校,是一所培养初、中级人才的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大专以上成人教育“三教合一”的学校。学校占地42.6亩,有实验地5亩,有教学楼、教学实验楼、学生公寓、食堂餐厅,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各4间,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形体训练室、应用电子操作室、电子阅览室、汽车修理场、花卉苗圃园等教学设施。目前开设有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驾驶与维修、建筑、旅游服务、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3人,中学一级教师46人;二级教师34人。具有本科学历71人,专科学历15人(其中专升本在读42人)。专任教师81人,文化课教师46人,专业课教师35人,占教师总数的43%,学校现有学生2516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技能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培养人才、造福巧家”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办学形象吸引人,以办学声誉取信人,以办学质量造就人,抓住机遇、开拓发展、争创品牌,走出了一条自办与联办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结合、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办学新路,搭建了升学有路、就业有门的育人平台。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一是国家、省、市、县及各部门大力支持。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确定,职业教育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和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家和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社会各界捐资捐款帮扶,将会给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春天。从2004年开始,首先是教育局与各学校签订向职中输送生源的责任书,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要求各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初中毕业生总数的15%动员进入县职中就读;其次是学校成立招生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学校实行全员责任招生,把招生任务分配到每一位教职工头上,并明确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限;四是公开承诺招生,职业中学向广大学生和家长承诺毕业认定为合格后,保证推荐就业,明确就业工资待遇。通过以上措施,学校招生工作有了新的进展,2004年职高招生首次突破400人,2005年突破500人,2006年达526人,2007年达950人,2008年达1000人,2009年达1100人,2010年达1216人。二是巧家县的县情优势。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穷,是巧家最基本的县情,本质是劳动者素质低下。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迫切需要具有先进农业生产观念、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生产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初级人才。我县有总人口53.08万,其中劳动力26余万,富余劳动力有12万人左右。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多地少,群众靠土地产出脱贫致富很困难。富余劳动力急需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上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有近5000人,除1500余人升入普通高中学校,还有近3000余毕业生,带着半生不熟、简简单单的一点数理化知识,就业无门走入社会。导致了“两基”巩固难、提高难,基础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