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3篇2024.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3篇2024.pdf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3篇2024.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3篇2024〖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二、计算练习1、口算第9题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5、做练习十三第12题。三、应用题练习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四、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第【2】篇〗一、学案导读课题:减法的运算性质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温馨提示[学习目标]1、结合微课学习,明确减法的运算性质。2、通过计算过程的对比,掌握减法的简便运算方法。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减法的简便运算[学法指导]观看微课,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做上记号,并总结成规律方法。[知识链接]明明读一本234页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下多少页没读?结合导学案和微课内容自主学习。注意边阅读边做标记,边思考问题[自主学习]1.观看导学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2.结合微课内容思考:在减法运算中,什么时候可以进行简便运算?3.通过实例自己总结减法运算中可以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自主探究]请举例说明哪些减法算式可以进行简便运算。举例说明[整理学案]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你所学的知识?我会整理[达标测评]一、判断。(1)638-(438+57)=638-438+57()(2)901-109-91=901-(109+91)()(3)113-36-64=133-(36+64)()(4)3456-(481+519)=3456-481-519()二、下面各题,怎样简算就怎样算。640-237-163735-148-35403-203-56738-(476+138)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范文第【3】篇〗教学课题:简单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教学准备: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二、学习新知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