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农村空心化治理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农村空心化治理摘要:中国现代部门的工资决定已经摆脱了传统部门保留工资的约束。依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中国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过度吸纳导致的农村空心化成为二元经济的最主要表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是逐步消除经济二元性,应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使农业转变成利润导向性产业,使再生产性资本能够在农业或农村寻找到足够的经济机会,改造传统农业,引入农业新技术和新的生产要素,培育农村经济组织,丰富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内涵,使农业劳动力配置摆脱耕作经验的硬约束,从而打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关键词:二元经济;刘易斯拐点;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资本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QN34);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2年~2013年国家级课题培育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刘远风(1977-),男,湖南安乡人,管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032-06收稿日期:2013-01-15农村空心化是农村劳动力、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社会边缘化、农村经济凋敝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学界围绕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方略等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唐志军等(2008)以对湖南永州市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空心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治理之策,认为农村土地权利束不完整所引致的土地价值贬损是空心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治理空心村最根本的措施在于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制度,还原土地真实价值。苏碧芳(2011)提出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发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应对农村空心化。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农村空心化产生与发展最重要的背景,但从城乡人口结构的角度讨论农村空心化的文献却相对较少。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角度讨论农村空心化及其治理,首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即辨析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然后分析刘易斯拐点到来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最后结合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机理,提出治理农村空心化方略。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生产资料无法吸纳和承载的劳动力,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与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农业生产效率的判断是无法分开的。根据民工潮产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除少数时点和局部地区外,农民进城务工尚未对基本农业生产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可以把农民工的数量看做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笔者推算的农民工数量见图1。但农村生产资料所能吸纳和承载的劳动力数量是与特定的经济社会体制相联系的,此处的推算暂没有考虑体制变革的因素,因而此处数字仅仅反映一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而不代表其精确的数量。中国农民工数量在1992年以后迅速增加,并于1996年前后达到第一次高峰,随后略微下降,2003年以后又迅速增加。这一农民工规模变化的过程与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相一致。1992年中国确定市场经济改革蓝图,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在城市的吸引下出现一股民工潮。1995年中国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产生大量的下岗职工,一些城市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采取“腾笼换鸟”的措施,限制外来工的就业范围;另外,此番改革也释放一些过剩的产能,对劳动力的总需求有所下降,从而导致1996年到2002年期间农民工总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加入WTO后不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急剧增加,大大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工规模也在2003年后迅速扩大。从农民工规模变动的这一总体经济背景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鲜明的需求主导型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适应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处于被吸纳的地位。但2004以后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几乎十多年没有增长的农民工工资也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一些沿海企业开始调整产业链,把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甚至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这表明劳动力需求者开始适应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不再是简单地被吸纳。民工荒与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已进入刘易斯拐点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现实与刘易斯模型的假定条件相差甚远,刘易斯模型不适合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因而应超越刘易斯拐点的争论,不能简单地用刘易斯模型分析中国劳动力供给的阶段性问题,应着力分析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条件。陶然等(2011)主张超越人口学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考察,而更关注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主张通过户籍、土地和财税制度的联动改革来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