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作者姓名:李毅摘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我们要牢牢地树立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现象,转变“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快乐的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性正文: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去支撑它,这样子就不会使我们的教育与更新快速的社会脱节。身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个神圣的使命,在新课程标准事实的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凭着自己执教的那份热情和执着,对当今教育中的某些理念,也有着自己一点浅薄的认识。虽然并不一定成熟,但它毕竟是一个年轻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课堂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交流活动,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每一个热爱学生和注重自身价值的教师都不会轻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师者不仅要认真地面对自己,还要认真地去面对学生,要充满激情的上好每一节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一节课的主角,而学生只是配角,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角色,在这个不断推动教育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活泼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二、课堂教学中主体的认识及对教师的要求(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已成为教育革命性的标志,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又应怎样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行为的主动发起者,改造者和控制者,而且主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人的主体地位,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对象世界的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因素,教师应该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而是学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实践,教师应是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的辅助因素,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二)教师首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质、特长。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己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型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课堂上,围绕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培养,与学生平等对话,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爱好和个性差异,积极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角,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走上讲台,成为课堂上的“老师”,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再次,教师必须有独特创新的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胸中有“标准”,而且要目中有人,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收能力,把“课标”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准确而有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坚持忘我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适当有意识的留出空白,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等自主活动去予以填补。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获得持续性发展”。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这种问题的提出要求教师要把握知识体系的起始点、转折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