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堂观察内容(4篇).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最新课堂观察内容(4篇).docx

最新课堂观察内容(4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课堂观察内容(4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课堂观察内容篇一一、课堂观察的产生与发展: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分析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课堂观察量化分析。1960年美国课堂分析专家弗兰德斯分析出了“互动分类系统”,他开发了一套编码体系用于记录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状况。量化工具的出现使课堂观察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分析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量表内容来记录和诠释课堂事件,实施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仅凭量化工具来分析课堂有其片面性,它无法记录非语言的主观感受。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漏掉很多重要课堂信息。20世纪70年代质性分析方法被引入到课堂观察中,自此,分析者可根据自身经验用文字描述和诠释课堂事件。近年来,分析者们倾向于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在运用量表记录课堂信息的同时,对某些课堂事件进行主观的描述与诠释,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展示课堂的全貌,便于课后分析与推论结果。一、课堂观察的概念:关于“课堂观察”,分析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课堂观察有一定的分析目的、工具和程序,是一种教育科学分析方法。二、从教学手段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和反省自身获得教学反馈,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手段。三、从发展途径的角度看,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还有分析者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分析方法、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等。分析者多将“课堂观察”视为一种教育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分析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听评课模式”,“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分析方法,不仅仅关注的是老师讲课的内容,教师教课的技能,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量表。而且,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观察课堂,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试图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合作的教研文化,所有的观察点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二、课堂观察的内容:课堂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课堂观察的内容主要通过量表内容来呈现,量表就是用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分析者们在根据需要改进了部分量表的同时还自行开发了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主要涉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教师教学:包括教学态度、讲解行为、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评价语及教学机智等。早期的有的教师行为特点量表和的教师表扬技能观察表,近些年的有教师讲解行为量表等。学生学习:包括掌握知识、参与合作、情绪状态及课堂纪律等。如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观察量表等。课程性质: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如各个具体学科观察量表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观察量表等。课堂文化:包括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互动、学生生成状态及教师教学境界等。三、课堂观察开展的程序: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四、课堂观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建议:(一)、出现的问题:1、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容易失去对整堂课教学本质的把握。2、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普遍较低。3、被观察的课堂是“非常态化”的。4、教师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二)、问题的原因:1、课堂观察作为一个专业的分析活动,费时多,而中小学教师飞工作量大,时间少。2、“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深入其中,简单的认为课堂观察是评教、评优的重要手段,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影响课堂观察的真实性的时效性。3、“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业技能,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三)、改进建议: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2、开展课堂观察的技能培训。3、课堂观察活动应具有针对性,要兼顾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4、在分析中不可能单独运用一种观察,要改进课堂观察,提倡定量与定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而是多种观察类型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比如:“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能全面描述、分析与解释细微课堂事件,但其主观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