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验的有效性 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注实验的有效性 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doc

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提升实验的教学功能浙江省宁波市第三中学徐玲玲(315040)引言: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从中体现出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因而,我们化学教育也不能“唯实验”。虽然,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应该少些迷茫和跟风,多些反思和选择。希望我们更多地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提升实验所特有的的教学功能。一、关注实验的必要性,把握实验呈现的时机。例1:Na与CuSO4溶液反应。1、从实验呈现的时机角度考虑:(1)不宜安排在“Na的化学性质中引出Na能与盐反应”的教学环节。虽然,实验现象很丰富,能活跃课堂气氛,但是Na与CuSO4溶液反应所包含的化学反应很复杂,个别反应机理有争议,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这实验与“Na能与盐反应”两者无关联,教学功能很少很牵强。因而,在新课教学中,没有必要性安排这实验。(2)适宜安排在新高一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以Na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提供学习讨论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转化条件;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分类观”,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活跃师生间的互动。2、从实验探究的角度考虑:为了证明“Na能与盐反应”可以考虑将实验改为“在蒸发皿,取少量CuSO4溶液滴加到稍大的Na块”。但适宜安排在课外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兴趣小组。[实验结果:Na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实验解释:几滴CuSO4溶液滴加于足量Na块上。①由于反应放热多,使H2O蒸发,Na块熔化。②CuSO4溶液只有几滴,其中H2O的量很少很快被Na反应,造成剩下无水CuSO4和过量Na则发生固相置换反应,生成Cu。即:CuSO4(s)+2Na(s)=Na2SO4+Cu(s)此反应自由能变化值ΔrG=-604.93KJ/mol属易反应。如果学生对红色物质是否为铜有疑虑?可以加稀盐酸来区分Cu和Cu2O。]二、关注实验的综合性和微型化,提升实验的效益。例2:Cl2的漂白实验(1)[教材设计P41]分别将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放入两瓶干燥氯气中观察现象。实验准备时间长,尤其是3~4班连续上课的教师准备负担更重。实验重复性差,综合性不强。环保性差,药品不节约,属于实验效益差。(2)[实验改进:][见右图1]在广口瓶下层铺少许Ca(OH)2,中间放一个平底图1小试管(KMnO4),在橡皮瓶塞上打一个孔,插入滴管(浓HCl),在一张红纸上用水画一个小圈放入广口瓶。(3)[实验现象:]当浓HCl滴加到KMnO4,有黄绿色气体产生,红纸没有褪色,而有水润湿的小圈褪色,现象清晰易观察。实验仪器组装简便,密封性能好,环保。实验易操作(只需要挤压滴管),又适合重复多次操作。整套装置包含Cl2发生装置;Cl2.与H2O反应装置;HClO漂白装置;Cl2尾气吸收装置。即包含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反应装置;气体尾气吸收装置。其中滴管相当于小型分液漏斗。属于简约环保的综合性实验,有很好的实验效益。例3: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NO2与水反应的定量演示器[见图2](1)[实验装置]具支试管中(少量浓硝酸),在橡皮瓶塞上打两个小孔,插入滴管(H2O)和一根铜丝(可以拉动脱离液面),连接导管(一端拉成尖嘴)到盛水的烧杯。水NaOH溶液(2)[实验现象:]①Cu与HNO3剧烈反应,试管内图2充满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绿色。②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则NO2与水反应产生负压,水通过喷嘴喷入反应器,产生喷泉现象。溶液有绿色变为蓝色,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水面上升到反应器(2/3处左右或更高处)(3)[现象分析:]实验仪器微型化,(其中滴管相当于小型分液漏斗)但实验现象清晰。尤其喷泉现象、溶液颜色改变、水面高度等。通过实验不仅能很好验证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NO2与水反应,而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分析溶液颜色为何改变?NO2与水反应和NO2,O2与水反应的定量计算。三、关注实验的成败性,提升实验的探究能力。例4:乙醇催化氧化(希望在训练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重视训练和提高我们教师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1)[化2教材:(苏教版P65)]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浸入50℃热水中,加热铜丝,迅速伸入乙醇,反复多次,观察铜丝的颜色和感受乙醇气味变化。存在缺陷:①实验现象可观察性不强,只能看到铜丝颜色由紫红―黑―紫红,说明Cu丝的催化作用。能闻到一定量刺激的气味,但方法不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②实验结论可信度不强,实验教学功能难以体现。因为反应后的液体与新制Cu(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