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音乐课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doc

初中音乐课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者:胡江平《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不可测量,现行的大部分课堂教学与评价都很难关注前两者,因此基本上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非常深远,知识和技能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而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越难以测量。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任何一节课都会带着一个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情感倾向,我们必须把消极的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弊端,重新审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赋予新的内涵。二、册第四课课文《幸福在哪里》是一首旋律优美简洁学生又比较喜欢的教材歌曲,特别是这首歌具有非常多的可挖掘内容,但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思想道德和理想的说教。一般地该教材的教法有以下种:第一种授课法:教师先仔细地讲解什么是切分节奏、怎么掌握、然后引到该歌曲,以解决“切分节奏”为目的先学习该歌曲,等学生都会唱之后,介入歌词,问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在歌词中找到答案:然后老师提出“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找到幸福呢?”学生大抵就有了“好好学习”、“听老师话”、“不怕苦累”等等之类的答案。最后老师将自己准备的思想和理想教育理论向学生“演讲”。第二种授课法:教师先由“幸福”导入,先问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学生会有超出该璐实拇鸢福淌λ婧缶拖刖“旆ń鸢敢礁璐实拇鸢钢腥ァS谑窍乱徊骄褪瞧肷识粮璐剩侍?的答案学生马上就心知肚明了。然后学习歌曲(包括唱旋律、填歌词和切分节奏的讲解)。最后教师来一段结语: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一堂课圆满结束。第三种授课法:基于①该歌曲旋律较为简单,②老师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到最积极状态是完成教学任务成功的一半。老师先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围绕“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你认为怎么样才算幸福?”展开讨论,然后每个组的组长想大家汇报本组讨论出来的答案。教师并不随意武断地评价哪个答案非常好、哪个答案很消极无聊,而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分辨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恰当的。然后介入歌曲,先让学生自己大声唱乐谱(不管能唱多少),找出“你认为比较难唱的地方。”学生相继提出难点后,先交由其他同学解决,可以单独、也可以先讨论。最后教师将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中一定会有“切分节奏”问题)。解决疑点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学会乐谱的演唱了,填入歌词更显简单。然后结合歌围绕同学们起先的讨论再让同学发表意见。最后结合“幸福”主题让学生们合作编演。第一种授课法非常显然地是老师在让学生无条件地跟着老师走,教师强行将自己的观点、意见灌给学生,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老师无情地抑制了。第二种授课法已经能注意学生求异思维,能给一个空间或者说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似乎已经尊重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但显然,学生的意见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或者说教师根本就没有把它当回事。而是强硬地把答案归到了该歌的歌词中的答案。没有达到应有的“三维目标”。第三种授课法则不同,教师在整堂课都始终让学生的学习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十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整堂课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所有环节都由他们自己在一步步完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得到平等的渲泄,他们的态度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其价值观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得到深化和升华。老师出来讲解显得非常自然,水到渠成。而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堂课中老师的所有讲解学生一定接受掌握地非常有效。什么是“幸福”,各人有各人的“幸福观”,我们不能强迫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哪怕出现一些低调消极的“幸福观”,教师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1、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取向倒底缘于哪些因素?2、如何尊重学生发自内心的独特观点?为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应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