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大全).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大全).docx

四下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大全).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下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大全)第一篇:四下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大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要求: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简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二、学习课文。1、范读课文。学生找出生字词。2、学习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理解词语:信奉:信仰敬奉。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积累。抄写本课的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内容,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二、理清课文层次。第一层:(1)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第二层:(2-3)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关天两个铁球落地的妯点产生疑问。第三层:(4-6)写伽利略在比萨城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三、理解课文中句子,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1、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2、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结: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四、概括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五、课外拓展。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同学。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积累与训练。教学过程:一、学生独立练习。《家庭作业》练习题。二、解答学生作业练习中的疑难。1、按要求写句子:(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改为“把”字句)(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2、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的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从高处落下,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两种什么结果?三、小组交流: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喜欢提问伽利略质疑权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证明教学反思:26*全神贯注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再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2、学生读课文。三、交流汇报。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