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观山品水煮一壶天地景里画外读半部经书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说明:这是一首宝塔诗,茶诗中是少见的,在其他诗中也不多。宝塔诗为一种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诗的开头,用了香叶、嫩芽四字来说明茶叶的香味和细嫩,接着说诗人和僧侣们对茶的喜爱。然后谈到煎茶之事,十分讲究。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李商隐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武夷茶》明·陆廷灿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菩提修身见性,因果若明;生命之觉悟,智慧之升华;一叶菩提一舍利,一缕佛韵一分缘。《武夷茶》明·陆廷灿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清初周亮工《闽茶曲》之六说: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可见,古人早已知道陈年岩茶的妙处,有光阴的滋味渗入其中,淡淡的陈香,经过了四季的沉淀,别有一番滋味。武夷山民间素有武夷岩茶“一年是茶,三年是药,十年变宝”之说。其色泽乌褐色,茶水柔顺,滋味醇厚回甘,汤色呈琥珀允比湛纱锏健跋憔靡媲澹毒靡娲肌钡男Ч?苦,即荼。勤也,患也,困也,快也,又言牢也。与“甘”相对。释迦牟尼成道后,即谈“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四谛以“苦”为首。茶性也苦,苦后回甘,苦中有甘。观,察也!凡大智者皆心能观苦、体可耐苦,而后景象焕然、万物回甘。人生苦如茶,甘亦如茶,观景菩提苦,参破人生谛宁静淡泊,观心之道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儒养生.儒学修身养性,仁寿相兼,这是儒学养生理念,并且,由儒家精妙的中庸理论而衍生出的“和、正“养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人仅知其概念,不知其真正的养生之义。释养生.禅学佛学养生,讲究清寂见性,慈悲素食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是佛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知感恩,则觉世间之善美,常近美妙食物,心态亦随之净美;能包容,则能旷达身心,以近于淡泊修性;常分享,则能重视自己的作用,以近于梳理心绪;善结缘,则交流顺畅,身心充实。总言之,佛家的修身养性之道与养生的心理理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养生.道学天人合一,性命双修。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崇尚自然和谐和人文,历史以来就十分注重人的本身,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