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法中渗透创新意识.docx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学法中渗透创新意识.docx

在学法中渗透创新意识.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学法中渗透创新意识忠县巴营小学黄林忠县忠州四小欧晓颖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门科学。语文学科是一门集个性、情感、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型人格,这就是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所谓创新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学生善于发现、敢于创造、激发潜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学习新知识,要准中求新。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角度,引导学生先学准,再学熟,后学精,推陈出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就形式上讲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更主要的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差异,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原则,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找准角度,要让学生知道祖国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还必须运用说学逗唱、图文并茂等多种手法和手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促使学生养成准确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激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语文基础学习中应重点注意的是要科学合理、准确的把握学习的要点。1.夯实字词句。词句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基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重“点”突出,要循循善诱。例如“写字”,一定要看准了,弄清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再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去写,这样才能中规中矩,准确无误。不要“只求对不求好”。写不好,不如少写。又如,教学贺知章的古诗《咏柳》,先让学生辨析“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细心体会、玩味;再试着让学生找找能不能用其他的词来代替,效果如何等,体会作者是如何锤炼词句的,明白准确的遣词造句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整体把握篇章。要学会抓住文章线索,顺藤摸瓜的找出文章所选材料及如何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的,再弄清这些材料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来表达主题思想的,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并学到一定的文学表达的基本能力,实现以读促写的转化。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沉默”这个线索,将课文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在兴奋——沉默——兴奋的对比中领悟前后兴奋的不同意义,从而揭示出孩子们在这次“沉默”后的成长经历:由只知道“感受父母的爱”到“懂得回报父母的爱”的思想和情感的质的转变这一主题思想。写法上,通过强烈的场景渲染,用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对课文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继而再引导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和课外阅读中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学生在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再如“写作文”,一定要看清要求。首先要审好题,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立准题意,力求新颖;“准”只是把握好题目的基本要求,“新”才能体现创新意识。再认真选好材料,精心组织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布好局、谋好篇,下笔成文。3.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只有“疑”才能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两小儿辨日》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难道像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吗?通过释疑,学生终于明白:一是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还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的,“知之为之子,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孔子治学态度的最好体现。对疑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4.想象丰富、延伸拓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延伸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去发掘新的东西。例如,教学《南辕北辙》后,要求学生续写——《南辕北辙后传》,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设计的:那位车夫继续赶着马车朝前去了,若干年后终于到达楚国,结果他发现自己沿着地球走了一圈,于是他向国王禀报了自己的惊人发现:地球原来是圆的!这一发现引起朝野轰动,由于大臣们的顽固和保守,所以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此此事没被载入史册,以至这项伟大的成果后来被外国人夺走。虽然情节荒诞离奇,但是,学生能有这样的想象实属难能可贵。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