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数词的产生和发展2名+数《殷虚文字乙编》:羊百又五十八。《尚书》: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3名+数+量《殷虚书契续编》:马五十丙。《左传·昭公六年》:见子皮如上卿,以马六匹。使用频率:第一种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最低。(二)整数带尾数的表示法甲骨文:《甲骨文合集》:鹿五十有六。《殷契粹编》:十牢又五。《铁云藏龟》:百鬯又十鬯。《尚书》中,整数和零数间加“有”。《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春秋战国,整数和零数间一般不使用“有”。《庄子》: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荀子》: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三)分数表示法分数最早见于文献是春秋战国时期。甲、金文未见。1分母+分子《孟子》: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商君书》:地方百里者,山陵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2分母+分+分子《睡虎地秦墓竹简》:度禾刍藁而不备其十分一以下。(度,称量)《睡虎地秦墓竹简》:县料而不备其见(现)数五分一以上。(县,称量)《睡虎地秦墓竹简》:百分一以到不盈十分一。与现在“几分之一”有点相似,少一个“之”,是这种形式的早期形式。(3)分母+之+分子《商君书·》: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韩非子》:孝子爱亲,百数之一。《左传》: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几免于戾乎。《左传》: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这种形式与“几分之一”相比,有“之”,无“分”。第二、第三种结合,既有“分”,又有“之”,就成了“几分之一”之种形式。4分母+分+之+分子”沿用至今。《左传》:出门,使以三分之一行。(家产的三分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十牛以上而三分之一死。《墨子》: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以上是先秦分数表达的四种格式。汉代,“几分之几”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分数表达式。《史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汉书》:博自杀,玄减死二等论,宴削户四分之一。(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孔乡侯(傅)晏有罪)《汉书》:今以中国之盛,万倍之资,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譬犹以强弩射且溃之痈也。《太平经》:其一分伤死,或为盗贼,共为邪恶变怪,多少随此四之一。《太平经》: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之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之君也。《太平经》:吾为子陈此六事,未能道其万分之一也。汉代以后,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史记》: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汉书》: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宋书》:子尚诸皇子皆置邸舍,逐什一之利,为患遍天下。(四)约数的表示法先秦文献中,才开始出现约数。《孟子》: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墨子》: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世说新语》:开卷一尺许便放去。《三国志》: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太平广记》引《潇湘录》:其夕梦一少年,可二十已(以)来。《祖堂集》:石霜病重时,有新到二百来人未参见和尚,惆帐出声啼哭。《水浒传》:两个马头,却正好迎着,隔不的丈尺来去。《红楼梦》: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另有一种约数表示法,是数词的并列使用。数值相邻,小数在前。《吕氏春秋》:一时而五六死。讨论现代汉语中约数表示法。(五)序数表示法先秦,序数和基数形式无别。《诗经》: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吕氏春秋》: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汉代:“第”最初(本作“弟”)用作动词,义为:排在第几,如:《史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表示序数的“第”在汉代已产生,第+数词。《史记》: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史记》:作五帝本纪第一…。作夏本纪第二。《七处三观经》:第一但有雷无有雨,第二但有雨无有雷,第三亦无雨亦无雷,第四亦有雨亦有雷。这个序数的“第”,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汉代,出现“第十数词+名词”格式。如:《居延汉简》:第廿六燧长王禹。《汉书》:有男四人,使相工相之,至第二子,其名玄成。《论衡》: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此格式标志着序数词“第”序数词缀性质的确定。因此“第”由排在第几虚化,最后标示词缀,完全没有动词“排在第几”的意思。因为后面的数+名已含序次。魏晋南北朝,出现“第十数+量+名”格式。自此,“第”的使用趋于成熟。如:《百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