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纪录片赏析doc.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圆明园》纪录片赏析doc.doc

《圆明园》纪录片赏析doc.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圆明园》纪录片赏析圆明园,如雷贯耳。一个令炎黄子孙无比骄傲,却又感到耻辱、悔恨的名字。1860年10月18至19日,一把野蛮的烈火将一座名为圆明园的世界建筑奇葩化为灰烬。146年过后,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这座“万园之园”的一次影像再现,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横断面进行了一次艺术梳理,让我们在影像中回溯历史,在历史中审视,在审视中反思。电影通过讲述清王朝历史和三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圆明园两条线索,从不同视角交待了这一罕见的皇家园林的建成以及毁灭的过程。这部影片已经上映了3年多时间,可每次看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但是,《圆明园》和传统的纪录片有的着很大的不同。在浩瀚影海中,上世纪70年代香港邵氏金牌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就是一部以影像来讲述圆明园的艺术精品。这部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人物的影片,将史实与野史进行糅合,以包含深情和悲情的格调将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呈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诸如八里桥战役等段落亦是气势恢宏,显尽历史沧桑。最后火烧圆明园的旁白低沉激愤,一咏三叹,令观者心痛而扼腕长叹。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塞在《圆明园大劫难》中所写:“圆明园的毁于一旦,相当于凡尔赛宫加卢浮宫博物院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全遭焚毁。”为本民族,我们怎能不痛息?为全人类,我们怎能不叹息?但是对于一座已经摧毁的建筑,导演无法用写实的手法来拍摄。甚至连需要的场景都很难找到。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在时间纵向上,《圆明园》采用线性叙事,以圆明园建筑到毁灭的历史为主线。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匠心独用,主要以外域人土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视点,其中尤以作为外国宫廷画师的朗世宁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朗世宁和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麦吉的旁白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这种表述有别与传统的以“己方”为视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语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与遭际命运,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密历史的“客观性”。如此,以全新的“他方”视角阐述一段历史,任何人企图否认这段历史的真相都是徒劳与无意义的。同时,这种单一的外域视角表述也使得影片缺少了厚重感。对历史建筑及其事件的纪录式呈现,理应是一个全方位的追述。对于圆明园的历史,不应局限于外外域视角,而是可以采用多视角的结合:大清王朝的官方(正史)叙述,清王朝对于“火烧圆明园”是何种看法;民间(百姓)和文人们目睹圆明园被毁后的看法(在已存的文献中不乏此类信息);历史学家对于这段历史又有那些定论与认知(此方面可以采访当代历史专家);西方列强(政府)对于洗劫与火烧圆明园的态度,等等。很遗憾,从导演到制片方都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开拓与挖掘,进而对圆明园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历史展现,这使得影片本身呈现出单调的小家子气。事实上,一部90分钟的电影无法承载圆明园这一具有深厚内涵的历史题材,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系列才是最佳的选择。就电影技术语言而言,影片的摄影与配乐可圈可点。片中很多表现圆明园的镜头极富动感,能够产生一种美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圆明园的修筑过程中,影片笼罩在夕阳黄金般的色调下,伴随的是悠长、舒缓的音乐,恬静而又富有生机。在圆明园的历劫时,主导荧幕的是传统黑白的青灰色彩,伴随着深沉、悲怆的音乐,流露出一种令人几近窒息的绝望与悲凉。这些无疑有助于将观众融入影片讲述的历史之中,与创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感。《圆明园》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皇家园林“前世今生”的电影,也诉说了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法则。影片在叙述进程中,时时刻刻将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的发展进行横向对比,极其清晰地将圆明园何以遭到毁灭的原由告诉世人。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儿”。这种夜郎自大的自负心态直接衍生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在乾隆年间达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