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案小学教案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常用小学教案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常用小学教案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尝试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环滁()皆山林hè()尤美琅琊()()水声潺潺()饮少辄()醉林霏()开岩穴暝()晦()明变化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树林阴翳()3.了解作者。4.背景介绍。二、互动探究(一)导入:(二)预习成果展示。(三)学习课文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讨论交流:(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4.学习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讨论交流:(1)第2段主要写什么?(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三、反馈检测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3)醉翁之意不在酒(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翻译下面的语句。(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7.概括本段的大意。四、作业布置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佳木秀而繁阴2.翻译下面的语句。(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第二课时一、互动探究1.学习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2.讨论交流:(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2)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3.学习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4.讨论交流:(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5.小结:(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