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是学习的难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1.李四光童年的故事,使我们懂得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提问:你觉得什么叫“失信”?二、初读感知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讨论疏解: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爸爸伯伯宋庆龄妈妈小珍b.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三、分角色朗读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四、讨论深化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后有何感想。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3、讨论疏解: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⑵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爸爸伯伯家宋庆龄妈妈小珍⑶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三、分角色朗读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四、讨论深化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3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3.、体会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即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等形式)。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三、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谈话交流:回顾第二组课文中认识的几位名人,引出“宋庆龄”。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所了解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教师随机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并适当补充。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我不能失信)齐读课题。3、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又不能失信于谁?请同学们读课文。【设计意图】导入揭示课题。二、新授1、初读感知(1)自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