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及其特性第二节、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控制动物的分类种的概念。实验动物的种,品种和品系。在生物分类学上,动物“种”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自然选择形成;一般情况下,同种动物交配能顺利繁殖后代,而异种动物存在生殖隔离。各种实验动物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培育和选择,已与其祖先有着极显著的差异。英国短毛种豚鼠如KM小鼠是封闭群小鼠中的一个品种,属我国常用的实验小鼠,1994年列入国际实验动物理事会出版的实验小鼠目录。品系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采用近亲交配方式繁殖,且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近交系Inbredstrain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的交配,与全同胞兄妹的交配有同等效果。亲兄妹交配近交系数,F如犬和猫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20代,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鸡和兔也要花费较长时间。目前根据研究的特别需要,已培育出兔、犬、猫、鸡、羊、猪等的若干近交品系。通常禽类和兔类等实验动物的血缘系数达到80%以上时(相当于亲兄妹交配4代),即可称为近交系。近交系动物的命名C3hC3HC3H近交系的遗传学特性及应用1.基因纯合性2.同基因性3.表现型的均一性4.遗传稳定性5.个体性6.分布广泛性7.背景资料和数据较完整8.可分辨性近亲交配的意义和弊端意义近亲交配的弊端鉴于近交系动物具备上述特性,其应用首推遗传学研究,可消除杂合遗传背景的影响,以较少的动物取得较一致的动物实验结果。其次,近交系动物在肿瘤研究工作中应用最广泛,被培养的品系也最多;对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实验治疗和新抗癌药物的研究等都作出重大贡献。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已培育成功各种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大鼠、癫痫大鼠、糖尿病小鼠、白血病小鼠,白内障小鼠、先天性肌萎缩小鼠、免疫缺陷型小鼠等等。这些近交系动物家系清楚,取材方便,是进行基因连锁分析,比较理想的实验材料。近交系动物的保持近交系动物的生产二.封闭群(远交群)封闭群动物的概念封闭群可分为起源于近交系,但并不进行全同胞交配的维持群;和起源于非近交系,亦不进行全同胞交配的维持群两类。例如ddN小鼠,Wistar大鼠、我国各研究单位长期自行繁殖的KM小鼠、青紫兰兔、新西兰白兔、大耳白兔等均属此类。封闭群动物的命名如:N:NIH表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保持的NIH封闭群小鼠。其原因在于封闭群是属于群体遗传理论范畴,不仅群体遗传学本身产生较晚,而且该理论又不能机械地套用于封闭群。至今,对封闭群动物的研究工作几乎都局限于实验小鼠和大鼠,且资料也甚少。1.基因库大,杂合率高2.群体基因频率基本保持稳定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数学证明3.封闭群内个体间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祖代起源鉴于封闭群动物具备上述特性,在遗传学研究中,常作为选择实验的基础群体,供作某性状遗传力的研究。封闭群动物的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封闭群动物的保持和生产四.重组近交系和重组同类系回交和杂交的特性如果就这样与近交系进行n次回交,按1-(1/2)n的概率替换近交系的基因;经7-8次回交,将能得到大体上同近交系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新品系。在非近交系动物中发现新的突变基因时,用该种交配方法,将基因导入已有的近交系,比将发生突变的动物培育成新的近交系效率更高。2.杂交就是将不同的群体或品系动物进行交配。把这两种品系进行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是均一的A1/A2,B1/B2,C1/C2……;个体各基因位点均是杂合型,又保持了个体遗传均一性,即F1的各个体间血缘系数R=1;还可能出现新的遗传特性。如近交系NZB和NZW的F1中发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鼠。重组近交系重组同类系重组近交系的命名如:由BALB/c与C57BL/6杂交育成的一组近交系分别命名为CXB1、CXB2……。重组同类系的命名如:由BALB/c为受体近交系,以STS为供体近交系(S),经2代回交育成的一组重组同类系分别命名为CcS1、CcS2……。重组近交系和重组同类系的遗传学特性及应用以两个无关的近交系进行杂交,产生F1后,再兄妹交配连续20代以上育成一组近交系。该组近交系既有其双亲品系的特性,又有重组后每个重组近交系的特性。重组近交系已广泛应用于新的多态性基因位点和新的组织相容性位点的鉴定、多态性位点的多效性及其连锁性的研究;还用于动物寿命、自发性和诱发性疾病的研究;以及生理学、药理学、形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各科研或教学单位的实验动物饲育繁殖部门,一般都保持几个或几十近交系。而在多个品系动物生产繁殖过程中,无法确保绝对不发生计划外杂交。有必要进行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当今,人类已步入21世纪生命科学新时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检测方法的建立,可用于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国际实验动物理事会提出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