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孟子一書簡介孟子一書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資料,是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篇目依次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篇名取自首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定的含義。孟子文章感情充沛,詞鋒犀利,氣勢磅礡,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說文。作者以古聖先賢為例,說明人在憂患逆境中常能奮發圖強,因而求得生存,獲得發展;如果處在安樂順境中,往往怠惰輕忽,反而會招致毀滅。全文立論明確,充分凸顯在憂患中奮鬥則生,在安樂中墮落則亡的主題。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程市)人。大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享年約八十四。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畢生闡揚孔子思想,發揚儒家學說,後人因此稱他為「亞聖」。他主張「人性本善」,奔走列國,勸導諸侯實施仁政。有關他的言論和事蹟,大多記載在孟子一書中。舜發於畎畝〈一〉舜發於畎畝〈二〉即使瞽叟、後母與象如此對自己,舜的心中不但沒有仇恨,依然孝順父母,友愛弟弟,因此舜在二十歲時就以孝順聞名天下。舜除了對家人和睦之外,在外工作也十分地努力,他從小就開始學習耕田種地,當他在山東的歷山耕種時,發現那兒的人都為地界而相爭,於是自己做起好表率,使那兒的人都變得有禮且會相讓地界。舜在耕田時動物們都紛紛跑來幫忙,孔武有力的大象幫他耕田,身手敏捷的鳥兒幫他除草,靠著大家的努力合作,把歷山開發經營得非常好。從此舜的名聲遠播,大家都知道舜是個可以做為表率的人。舜發於畎畝〈四〉管夷吾舉於士〈一〉管夷吾舉於士〈二〉管夷吾舉於士〈三〉管夷吾舉於士〈四〉百里奚舉於市〈一〉百里奚舉於市〈二〉百里奚舉於市〈三〉百里奚舉於市〈四〉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第一段:舉歷史人物為例,說明聖賢豪傑都是從患難中磨鍊而來。語譯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語譯︵人通常很主觀,往往自以為是,因此須經過幾次的挫折後,才能﹁痛定思痛﹂,加以改過︶︵說明一般人非經困難的打擊,不知發憤圖強︶︵一般人往往面對別人的臉色與責備後才能明白自己的過失,正所謂﹁後知後覺﹂者︶︵國家若內無忠諫之士,則易生驕縱荒逸之心,政治就會漸趨腐敗,乃至滅亡。若外無強敵環伺之警惕,則易鬆弛怠忽,耽於逸樂,而易招致滅亡,所謂「多難興邦」就是此意。意近「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警告生活在安樂之中的人要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芸芸眾生之中,有人一生毫無建樹,活著只為穿衣吃飯;有人卻能出類拔萃,揚名立萬。這樣的分別是天生本然嗎?不,孟子以為:所謂的聖賢豪傑往往是歷經艱困的考驗,才能成就其大事業。本文採用先舉例後論證的手法。首先孟子運用邏輯上的歸納法、修辭上的排比法,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為例,探討他們成功的經驗,說明這些人面對挫折困境時,仍然勇往直前,通過嚴酷的試煉,終成為人中龍鳳。接著孟子在這些事例的基礎上展開說理,加以論述。說明上天要降大任給某人時,一定要使其心志、筋骨、體膚、身家、作為受到磨鍊,如此才能激勵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增長智慧,以成就承擔大任的能力。最後,孟子認為:安逸使人精神委靡,無所作為,往往導致滅亡。這個道理亦可適用於國家、民族的興亡成敗。歷史證明,人要從﹁憂患﹂中記取教訓,然後才能獲得﹁生﹂的權利。這種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有它的時代意義。一、孟子說,人往往是「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你認為有沒有例外的人?請加以說明。由此可知,有些人是需要等到人家的不滿表現在臉色上,發出聲音或說出話來勸誡他,然後他才能醒悟明白。但也有些人有先見之明,在別人未開口之前,他已經考慮周詳,圓融行事了。二、安樂的生活,不是人人都想追求的嗎?為何孟子說「死於安樂」?三、當你遭遇困難挫折時,你會用什麼方式去因應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