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doc

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浅谈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4102090103郝瑞凯内容摘要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城市,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有助于我们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要想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历史。关键词:地理学阶段中外城市发展一、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20世纪以前,城市地理主要是以区域地理描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波所著的《地理学》一书,对城市就有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主要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和物产。这种格式甚至一直延续到近代。(二)自然位置论阶段西方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19世纪上半叶洪堡、李特尔得以科学地总结了古代地理学,开始了地理学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接着拉采尔、李希霍芬等在19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学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新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当时城市地理学上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尽管这样,从自然位置来解释城市的发展比堆砌资料的描述进了一步,它为城市地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有两部著作的出版可以反映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特点。一是城市地理学的第一部通论性著作,如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研究》,另一部是布兰查德对法国东南部一个城市的研究成果《格勒诺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三)区域分布论阶段进入30年代和40年代,地理学从环境决定论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认识到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人要受到环境的直接影响,但是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地理研究领域的中心从极端的自然方面稳步地转移到人文方面。越来越多的地理学家得到共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分布的科学。各种类型的区域研究成为地理研究的热门课题。早先的位置公式不能解释有些地方条件并不差或者相当优越,却没有产生城市;而在一些条件明显不利的地点却出现了城市,甚至可能是大城市。它无法解释历史上曾经很发达但已经不存在了的城市。随着19世纪中叶铁路交通的发展和进入20世纪20年代汽车在西方的开始普及,新式的运输方式刺激了城市区域的迅速扩大,在英国出现了集合城市,用位置公式也无法解释许多城市成团凝聚的这种现象。地理学家从区域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分布、职能、规模以及从城市区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内部的差异。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大贡献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中心地学说的诞生和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前一成果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一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而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内部景观的复杂性。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得以基本确立。(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地理学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知识爆炸”浪潮的冲击,进入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里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流派。地理学以前的典型工作多通过参阅文献和野外考察,借助地图和表格,主要用文字来描述地球表面的差异性,最终将研究地域划分成一系列各具特点的小区域,工作的主要精髓是经验。这样的描述工作在战后新一代的地理学者看来是有缺陷的——不精确和主观性。他们开始注重系统化的计量分析,用统计方法寻找城市分布和内部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并用这些模式模拟现状、预测未来、帮助区位决策。这就是著名的区位学派。然而,重视科学和数学的世界倾向一度因忽视了历史、语言和文学而产生了反作用。地理学的计量化也一度走向极端,甚至有人声称一个新的地理学境界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文字性、描述性的研究。把地理研究的目的和手段相混淆,把运用数学符号还是文字符号来解释地理现象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到60年代中期,城市间的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积累,表明在实际观察到的状况和预期的模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距。模式的运用并不都很有效。导致60年代后期行为方法的引入,并被称为行为革命而风行于70年代。行为学派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除了纯粹自然地理现象外,都和人与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按照区位学派的客观立场所计算得到的最优区位尽管好,但实际上人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少不是全理性的。行为学派主张,对地理表面人文现象的模式和空间分布的理解,有赖于对影响这些人为现象分布的行为和决策的认识,而不依靠对这些现象本身位置关系的认识。只有注意研究参予创造某种结构的行为者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