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5《蜡条人家》阅读答案蜡条人家安静①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②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临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并再反复风干,才开头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③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选择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其次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头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④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存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像柳条一样松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①。⑤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房,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气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肯定像粗大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遇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悦耳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⑥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整理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整理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⑦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静静的,夜色覆盖了日间全部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奇的白色光泽,好像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栉雨的生动姿势。⑧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奇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颜色丰富又不凌乱。每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便利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娴熟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全部的要求。知道今日要编的物什,也许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协作特别默契。平日常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冲突。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战胜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势。⑨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势,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稍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⑩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似乎炉火太旺了。窗外是清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亮 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高兴。【注】①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链接:安静,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家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行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妙家园的一种憧憬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始终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B.第五段运用比方、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亮深刻的印象。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呈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6.安静被评价为"在家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6分)7.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高兴",因何心生高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5.B(B项,文章第五段中,"战场""像粗大的蜡条一样"等运用了比方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