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亡羊补牢教案亡羊补牢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亡羊补牢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亡羊补牢教案1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之一的《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二、说教法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三、说教学设计:一、题目切入,引发期待:(设计理念:以题目切入,紧扣题眼“亡”“牢”,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使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二、学习字词,了解大意。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2.出示生字词:认读,集体纠正。重点指导:多音字:圈(设计理念:字词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三、深入学习,理解寓意.1.朗读课文,掌握故事主要内容。2.指导重点句式,把握人物形象。(1)养羊人和街坊的对话。(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出示句子: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2)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转换句式)出示投影: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句式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了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这些特殊句式在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为揭示故事寓意做好了铺垫。)四、创设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在特意创设的情境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角色。在“修”与“不修”的后果对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试用“亡羊补牢”的道理处理问题,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亡羊补牢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四、说板书设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次板书。在整个板书内容的设计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故事的起因、经过到结果,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而揭示小故事,大道理。力求通过板书让孩子们能根据板书的内容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亡羊补牢教案2教学目标: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一)理解“寓言”的意思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二)揭题解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二、初读感知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2、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l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l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再次书写“窟窿”和“叼”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板书:赶快没丢过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发现……赶快没丢过……”三、体会寓意(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如果……幸亏……)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