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学问、风尘仆仆、纳闷”等词语。2、能力:通过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3、情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教学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经过,初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教学方法:朗读法、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结合孔子生平图片及配乐《破阵》,配合教师导入语,介绍孔子,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其人,并初步激发起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导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战火频仍、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为了百姓安居、天下大同,他周游列国,不惜累累若丧家之犬;他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言行著录成书,一部《论语》彪炳古今;他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至今被供奉在孔庙大成殿。今天,他涉水而来,跨越那汤汤沂水,缓缓向我们走来。你知道他是谁了吗?(孔子)孔子何以如此伟大?学习了今天的课文,你也许会得到些启示。让我们齐读课题《孔子拜师》。请伸出你的食指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其间指导“拜”字写法)二、出示生字生词,检查学生预习1、出示生词,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师:生词是我们认识生字的翅膀,卸下翅膀,单独的生字你还认识吗?)2、出示生字,男女竞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好。一遍正序,一遍打乱顺序,看男女生谁读得整齐,快速,准确。3、同桌互相帮助,彻底解决生字词。(师:请同桌两人互相指读课后生字,同桌不会的生字,你来帮帮他。)4、疑义相与析(师:快速浏览课文,还有哪些生词你不明白呢?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学生先说,说完后,视情况解决“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四字词语,并借机讲解理解词义的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法、拆字组词法、寻求近义词法等。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最后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3、细读课文,概括大意(师:请你学着他们的样子再读一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四、梳理文脉(师:请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孔子拜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经过按照“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来说。))五、魅力汉字(师:悠悠五千年文化,汉字一脉相传承。汉字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字。从古至今,绵延未绝。今天,我们就结合本节课的几个生字,探一探汉字的前世今生……)(配乐《墨香》)1、“尘”字讲解“尘”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2、“止”字讲解“止”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3、书写汉字(师:请你怀着敬畏之心在生字本上认真书写这两个汉字,写完后同桌互评,写得不满意就再写一遍。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哦!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六、故事时间(师:大家已经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作为奖励,老师给大家讲另一个孔子拜师的小故事。)(配乐《金陵子》)作为拓展,配乐讲述《孔子拜项槖为师》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课外阅读,组合文本)七、余韵绕梁(师:课文的最后说道: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文本,细细品味吧。)(为第二课时做铺垫)八、作业布置1、摘抄3~4句论语。2、小组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2、自制生字词卡片。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二、初读感知1、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