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培养良好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成绩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情况分析来看,我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上课习惯较差,二是计算能力较低,三是数学分析能力较弱,四是差生与优生之间差距较大。所以,本学期打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抓,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班级数学成绩。首先,纠正学生上课习惯。抓好课堂40分钟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上学期情况来看,我觉得我班学生上课的习惯较差,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容易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发言时插嘴等,导致上课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首要抓的就是上课习惯,利用各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努力抓牢例题,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例题,从而能举一反三。具体做法:阶段性进行例题测试,将一段时间内每节课所讲的例题出一张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一方面检测学生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得高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及增加上课认真听讲的动力。其次,加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纵观考卷,学生失分最多的就是计算,包括口算、计算以及填空、应用题中的计算,所以,本学期我将重点抓计算能力。1、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充分利用口算本,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是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二是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三是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四是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再次,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最后,拉近差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我班有一些基础特差,成绩很低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成绩才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本学期我想发动学生的力量,成立一些学习互助组,希望由优生带着差生共同进步。具体做法是:在班上选拔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当辅导员,通过他们开展中差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将学优生的优秀的学习经验和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将全班分成八个左右的小组,每一个小组由一个辅导员任组长,他既是学生,又要给别的同学当小老师,他自己既要带头学习,但又要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为提高各辅导员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根据小组上课表现和作业得星数评选出优秀辅导员,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最后,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反馈评讲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要多投入,多花时间和精力用在备课和辅导学生上。培养良好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成绩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依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和数学课程教学的新教学思路,教师要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3名,其中男生17人,女生16名。通过一学期的了解与管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较为聪明,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习习惯也比较好。尤其是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发言,主动和老师一起探索新知识,课堂家庭作业能认真完成。班干部能以身作则,带领全班同学上好早读。通过全班同学的一起努力,上学期在全惠农区教学质量统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及格率为95%,优秀率为85%,平均成绩为88.6分。学生的整体成绩还不错,对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比较好,对数学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很大部分同学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比如说:陈晓颍、袁心如、孙志强、王鹏翼、丁光星等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能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但也有个别同学厌倦学习,学习方法不当,习惯较差。如:施生岩,郭亚丽。针对这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其家长沟通,对后进生进一步做耐心的辅导,力争改端正其学习态度,使他们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1)课堂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