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际大师问诊中国家庭问题■核心观点: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不是在试着解决问题,而是在争谁对谁错,谁该服从谁。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你必须从家庭中学会一些东西,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关键的。人物简介约翰贝曼,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享誉全球的加拿大籍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博士、作家。近十年来,一直在中国传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名词解释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种模式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女士创立。最大的特点是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出自我价值感。近十年来,约翰贝曼博士每年有三个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巡讲。他的学员有大学心理系的学生,更有超过60岁的心理治疗师,对于中国式的离婚,这位心理学博士一直在实际的治疗中寻找着更有效的方法。1993年,约翰被广州医科大学邀请为培训精神科医师,那是他第一次到中国。他发现,“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很多成员住在一起,有的甚至是三代同堂,表面上其乐融融,实际上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迟早会有问题产生。”那只是一次短暂的中国之行,有10年的时间,约翰没再来过中国,直到2003年,他去香港培训心理治疗师,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出奇的快,越来越多人的心理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但有一点值得喜悦,中国人开始关注内心的问题并想要解决问题了。”两三代人同住让家庭问题凸显记者:2003年至今,每年您有三个月在中国教授心理治疗,这个坚持对您意味着什么?约翰:我应该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西方心理治疗师之一。1993年我来中国,在广州医科大学教学,发现那里的精神科医生还在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心理问题,这种治疗手段太慢,不太适合治疗家庭问题。记者:在你治疗过很多中国家庭之后,你发现问题在哪儿?约翰:中国是个很重视家庭的国度,也是我经历过的家庭问题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2003年后,每年我都来中国,坚持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中国的家庭。很多中国家庭,两三代人住一起,这样,想要维系和谐的关系是有困难的。例如:丈夫和母亲关系很好,妻子加入后,希望和丈夫有私密的空间,但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对家庭的不忠,一些家庭问题首先是从这引发的。我想说的是,关系亲密并不代表不需要界线,对于年长的父母来说,和自己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分离也是需要学习的。很多家庭问题最终成了谁对谁错的问题记者:那么,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约翰: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大多数夫妻关系仍处在以支配/服从为特点的体系中,很容易非白即黑,导致解决问题变成谁对谁错的争执、谁服从谁的问题,这个特点很明显。记者:很多人认为结婚后,家庭责任替代了做有个性的自己,所以人会有焦虑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约翰:每一个人都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而家庭中女人、男人在成为丈夫、妻子或者父亲、母亲之后,很可能因为角色转变而失去了对自己独特性的关注,很多人会通过指责、讨好、打岔或者保持理智的方式来增强自我价值感,但婚姻中的对方可能看不到这一点。记者:中国目前离婚率7年连续增高,您一定也发现了这个。约翰:是的,1993年我到中国时还不是这样,但2003年再来时,离婚问题就很明显了。10年前中国家庭找我,夫妻会让我帮助他们如何不离婚,但现在,通常丈夫会问我,我想离婚但她(妻子)不同意,怎么办?当我问丈夫原因时,很多人会这样回答:不信任、压抑,无法沟通,所以不能一起生活了。记者:您怎么做?约翰:用中国话讲,我既不撮合他们也不强行拆散他们。我希望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在有问题的关系里成长,很简单,就是让他们从以前熟知的关系模式里暂时出来,感知关系的平等性。要知道,夫妻是因为彼此有差异才走到一起的,如果夫妻能包容地看待他们的相似性和独特性,而不仅仅希望对方和自己一致,这样的家庭关系才是健康的。孩子有问题大多是父母出了问题记者:我认同您的这个提法,实际上,很多家庭,孩子的问题是焦点,很多家庭因为这个才开始学习如何相处。约翰:是的,但我想纠正你的是,孩子有问题的前提大多是夫妻关系有了很大的问题。一个妻子告诉我,她15岁的女儿进入了叛逆期,难以沟通。而实际上是,她和丈夫的关系一直有问题,女儿用一种他们不喜欢的对抗表达对于爸爸和妈妈关系的焦虑。现实中,很多有问题的夫妻都喜欢在孩子面前隐瞒自己的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但孩子非常聪明,他们希望父母能真诚面对,并想做这个努力,但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只能用对抗的方式,比如抑郁、暴躁、拒绝听话、出走等等。记者:能这样理解吗,很多家庭,孩子的问题和父母关系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约翰:这也正是我想和你探讨的,家庭会塑造一个人成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