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感染原: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途径:①血源性:脓毒血症②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等。③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④经神经感染: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三叉神经侵入CNS。一、细菌性疾病脑脓肿:血源性:(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硬脑膜炎:继发于颅骨感染(软)脑膜炎:蛛网膜、软脑膜及脑脊液感染脑膜炎:◆化脓性(细菌引起)◆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慢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婴幼儿-大肠杆菌、链球菌、流感杆菌◆儿童、青少年-脑膜炎球菌,可流行◆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肺炎球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概述:脑膜炎球菌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冬春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临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呼吸道飞沫传播↓局部炎症(带菌者)↓入血、繁殖↓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坏死↓皮肤粘膜瘀斑(二)、病理改变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室扩张。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的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脉管炎、血栓形成→→脑缺血和梗死。(三)、临床病理联系(1)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腰背肌肉的反射性痉挛→角弓反张,Kering征(+)→屈髋伸膝反应。(2)颅内压升高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3)脑脊液变化:蛋白增多,糖减少,脓细胞多,涂片培养可找到双球菌。(4)颅神经麻痹:Ⅲ、Ⅳ、Ⅴ、Ⅵ、Ⅶ对颅N麻痹。(5)全身症状:发热、WBC↑。(四)结局和并发症结局:大多数可痊愈,病死率<5%。并发症:①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②颅神经受损麻痹:耳聋、视力障碍、斜视、面N瘫。③局部脑软化导致肢体瘫痪:脑底脉管炎致血管阻塞。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ederichsensyndrome)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短期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二、病毒性疾病病毒:疱疹V:单纯疱疹、带状疱疹V、EBV、MCV。肠源性V:脊髓灰质炎V、CoxakieV、ECHOV。虫媒V:乙型脑炎V、森林脑炎V。其它V:狂犬病V、HIV。CNS病毒感染特点:①绝对细胞内寄生:不同的病毒可定位于不同的细胞,或定位于不同的核团。疱疹V→颞、顶叶神经元乙型脑炎V→大脑皮质、基底节、视丘神经元乳多空(Papova)V→少突胶质细胞→多灶性白质软化②病毒→细胞病变:神经元溶解;胶质细胞(小胶质、星形)↑→胶质结节;多核巨细胞形成;胞浆、胞核出现包涵体,如狂犬病毒Negri小体—诊断意义。③淋巴细胞(T、B)、巨噬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常环绕血管,集聚于V-R间隙形成血管套——袖套现象。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一)、病原体与传染途径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RNA病毒)传播媒介:蚊(三节吻库蚊)—长期贮存宿主传染源:带病毒动物(牛、马、猪等)(二)病理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1.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现象。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浆内空泡形成,核偏位。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嗜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包围、吞噬坏死神经元的现象。3.软化灶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特征性病变4.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形成,小血管旁、坏死神经元附近。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宽,脑沟窄。切面在皮质深层、基底核、视丘等部位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三)临床病理联系1.嗜睡、昏迷:最早出现、主要症状,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2.颅神经麻痹:颅神经核受损。3.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肢体瘫痪4.颅内压升高: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