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说课稿.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说课稿.doc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说课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必修2已有所涉及,必修2中讲解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及外电路导电的原因,原电池组成等问题”。这节内容就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并且通过盐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这一技术上的突破,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过程,训练学生的思考、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盐桥的作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重点知识学习[创设情景,探究原电池原理]实验一:让学生分组实验,将必修中的铜锌原电池改成把锌片和铜片直接接触放在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2)如果没有发生原电池的反应,铜片表面为什么明显有红色的铜析出,并且锌片逐渐溶解?(3)如果装置是原电池,为什么电流计的指针又不动,表现出无电流产生?[分析]根据实验现象“铜片表面明显有铜析出,并且锌片逐渐溶解”,此装置表现出来了原电池电极反应的特点,另外学生根据物理学知识,可以判断电流计指针不偏转的原因可能与铜片和锌片直接接触有关,即发生了短路。[问题]如果要证明上述装置是原电池,就需要证明铜片和锌片之间有电流通过,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可根据学习的知识考虑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二:学生自己组装装置,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那么学生由此可以知道第一个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让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原电池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板书]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负极:Zn-2e=Zn2+←阴离子↓e-正极:Cu2++2e=Cu←阳离子电池反应:Zn+Cu2+=Zn2++Cu2、难点知识探究[探索引申]:学生继续观察,可看到随着时间的延长电流计指针偏转的角度减小,最终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锌的表面被铜覆盖。关于此问题的产生让学生讨论并思考。最后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锌片在硫酸铜溶液中难免铜在锌的表面析出,这样在负极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铜在负极的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落。当锌表面全部被铜覆盖后,反应终止了,也就无电流产生。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原电池其功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上述中负极的变化趋势势必影响原电池的供电效率,能否阻止铜在负极析出,从而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实验。老师指导学生将硫酸铜溶液换成硫酸溶液进行实验,这样还是不可行。[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反思:前面的实验装置都是将两个电极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的溶液中,那么放在两个烧杯的溶液中怎么样?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实验三:学生做实验将锌放在硫酸锌溶液中,铜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没有组成闭合回路。学生讨论再怎么对装置进行改进。实验四:在两溶液间加一个盐桥组成双液原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结论:此装置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然后分析原因,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指出上述原电池装置是将什么反应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盐桥的作用及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目的:通过盐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技术上的突破,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的小结可以组织学生完成,最终归纳时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的条件(2)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及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3)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盐桥的作用五、板书设计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